【推薦語】

你還在相信「眼見為實」嗎?

人很容易相信眼睛看到、耳朵聽到、鼻子嗅到、口裡嚐到、肢體神經感覺到的一切,並被這些感受左右思想和行為。然而,正是這些知覺感受蒙蔽了事物的真相,讓我們失去判斷的準確性,甚至做出錯誤的決定。

尤其是在修行中,你可能感覺到苦、累、痛,心力不足,甚至產生了疑心,此時,你需要的正是這部開示。它會帶你跳脫身體感官的干擾,看清事物的真相,降伏自心,堅定修行的動力,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覺悟。

【你將獲得】

  • 看透事物真相的方法
  • 堅定修行動力的方法

【精選禪語】

  • 人最難把握的就是心。
  • 永遠有一顆普度眾生的心,才能讓自己永遠有修行的動力。
  • 一個真發願修行的大菩薩級弟子,應該發願度盡天下一切眾生。讓一切受苦的眾生都能脫離苦海、不再受苦,讓一切眾生皆能解脫,讓他們能夠昇華到極樂世界去。
  • 有一個最偉大、最宏觀的大發心,你的心才能站得住腳,才能使得上力,才能讓自己永遠有動力。
  • 度盡天下眾生的概念,是建立在眾生平等的基礎上。
  • 要有度盡一切眾生的概念,消除自己的分別心,這樣才能讓自己昇華,才能看透真真假假之相。
  • 看似煩惱的事物,換個角度看也許是好事。
  • 有些事物,在近處看是美,遠處看是醜,再遠處看是凶。
  • 深層的禪境,就是要消除、淡化乃至否認現有的感受、知覺,這樣才有可能回歸於零的狀態。
  • 根本清淨之處,就是大自在境界。
  • 此刻的苦並不意味著明天也是苦。
  • 苦和痛的屬性就是不真實。
  • 正見是一切事物之根。
  • 跨越人類的判斷和思考,跨越眼耳鼻舌身意的局限,才能無分別,才能回歸事物乃至宇宙的起源,從而看到真實相。
  • 用崇拜恭誠之心面對眾生,才是大菩薩境界,才叫真慈悲。
  • 真相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多不少,既是虛的又是實的,既是真的又是假的。
  • 時空不同,距離不同,時間不同,心情不同,心的狀態不同,事情的相也會有所不同。

【文字内容】

堅定動力,超越感受,看透真假之相

學佛法最難完美,好多事情也並不是完美的,有如人開車行路。比如說這是唯一一條通向某個城市或者某個村莊的路嗎?通常不是,一般會有若干條路可以選擇,只是路況不同。走錯了路可能會繞遠,走對了路就是捷徑,而且還比較保險。

佛法中有很不容易掌握的部分。第一個部分是,你不能把握你的心;第二個,你也很難揣摩師父的心,是不是?(同修:是。)回答正確。即使上述兩種心都明了了,你還不一定有信心,總會覺得自己信心少了,底氣不足了。比如說,要你大聲念佛,你卻說:「師父,實在念不出來了,沒力氣了。」就是類似這種感覺;或者當你要往上搬東西,你真想把它搬上去,但是力氣使不上。還有時候在修行中,你的心和師父的心都能把握,也能理解,你也企圖與師父的心相應,但是你的能量不足。你就算想相應,但就是沒法去觀照,沒法用讓自己最滿意的真誠和師父的心合而為一,因為心力不足。還有一種,你能理解師父的心,你也能把握自己的心,但是你對師父有疑心。

關於疑心的概念。比如說,今天師父把你帶到了經典裡所說的菩薩果位。菩薩分十地菩薩,也就是十個境界的菩薩,直白一點,就是十個層次的菩薩,所以稱為十地。你到達的是初地菩薩,這是一定的。你有發心、有正念、有恭敬、有供養、有功德、有福田,這些都到達了,剛好及格,但是都還不夠。如果有八項標準的話,這八項你都到達六十分,剛剛及格,所以不圓滿。師父明明把你引到這兒來了,乃至都修到三地菩薩了(十地菩薩就已經非常開悟了,有很大的智慧),可是有一天,你聽某一位佛教不同門派的道友說了:「你其實還沒真正的覺悟,你要真覺悟的話,就要喝我們師父的米湯才行;要吃張家的菜才行;要念馬家的咒才可以,否則就不是真覺悟。」聽了這話之後,你就忍不住對師父起了疑心。當境地不能達到圓滿的時候,就會疑心;當信心不夠堅定的時候,就容易被人誘惑和影響。所以,我們修佛的過程是一個修心的過程。

修武功的過程,第一是先修形,第二是力,第三是氣,第四是意,第五是無意,這是修武功的五大境界。最高的境界就是意到,力到,招數到,效果也會產生。所以在見到那些武林奇人的時候,就像金庸大師寫的那些大師們,他們的招式看起來輕輕微微的,好像無骨無力的感覺,可是當他的表情之中露出一點殺機的時候,對方必死無疑;他招數當中沒有看到任何兇殘的地方,對方就已經被擊得很傷或者已經被擊死。至於低級武功的人,他們的招式只是氣、力、形的結合。雖然練得全身像牛肉一樣,卻特別笨,總是被那些更高境界、看似很柔弱的人打得一敗塗地。看似柔弱的人用的是什麼呢?就是更高境界的意。

意,是什麼意思呢?意念、意識,在佛教中叫心。武功中所說的意識,和佛教所說的心──發心、調控心、慈悲心、疑惑心、障礙心、嗔恨心、貪婪心是類似的。其實,人最難把握的就是心。因為人是一個生物,是一個活體,而不是一個機器。當機器設定了一個固定的程式,比如說第一秒做這個動作,第二秒做那個動作,第三秒打那個地方,是很確定的,因為它是被設定死的。而生物,尤其是非常聰明智慧的人類,想法很難把控,所以佛陀在經典裡一再提醒我們,不要去相信自己的感受。

識,通常是指知覺、覺受。通過這些覺受,比如說身體感覺到冷,這是知覺;感覺到好自在,這是覺受——感覺之後的感覺。當你感覺到冷時,首先是有個感覺體;比如說你看到燈光,首先必須有一個能看到的器官——視覺系統中的眼睛。看了之後,感覺這個燈光是白色的光,那個燈光是紅色的光。你所反應到的稱為識,也就是判別、分析後的結果,通過感覺所認識到的那個結果叫識。識也稱為覺受,覺是感覺的覺,受是承受的受。

 所以《心經》裡講到的「無受想行識」,受是指感受,想是指思考。還有動的部分──意識動、身體動,甚至感覺到氣動、心跳。識則是感受以及感受之後的總結,都進入「無」和放棄的狀態。這個狀態我們有沒有呢?比如說現在大家的心歡喜嗎?大家的心悲傷嗎?你既然能分清你的感受,比如現在歡喜,沒有悲傷,這就是識。那麼,在修到深層的時候,讓你放棄這個感受,不要相信它,因為感受給你帶來的也許是錯誤的。它不是真義,而是真真假假之相。在《金剛經》裡也有類似的一些說法和佛陀對我們的教導,這與我們現在要修的法有著必然的關係。

在《心經》裡,佛陀教過我們,「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會產生什麼呢?六塵、六識、八識,我說的不是數字,而是指幾大類別的覺受。這些東西要放棄,不可執著。就像我們在修行中的覺受,有時候會讓我們犯下錯誤。佛在《金剛經》裡講到,未來的大菩薩們,要注意一個最大的要點——怎樣才能讓自己永遠有修行的動力?那就是永遠要有一個普度眾生的心。這個普度眾生的心強烈到什麼程度呢?佛陀提示得非常精細:一個真發願修行的大菩薩級的弟子,應該發願度盡天下一切眾生。祂把眾生的類別也都給包含在內,無論是胎生、卵生、溼生、化生、乾生、電腦生……就是整個世界的生命。在你的意念之中,要有強烈的改變他們、幫助他們、度化他們的意識。度化到什麼程度呢?讓一切受苦的眾生都能脫離苦海、不再受苦,讓一切眾生皆能解脫,讓他們能夠昇華到極樂世界去。要有這樣一個最偉大、最宏觀的大發心,你的心才能站得住腳,才能使得上力,才能讓自己永遠有動力。否則,菩薩的發心就變得不穩定。

而且,在整個度化眾生的過程中,還要放棄對眾生名相的認識。人類會有貧富、貴賤、高低、膚色,以及喜不喜歡的差別。所以,佛陀在《金剛經》裡就講到,你不能有這種想法,不能有分別心。度盡天下眾生的概念,是建立在整個兒眾生平等的基礎上。眾生是因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所組成的不同的生命狀態,這就全面地提醒我們,要有度盡一切眾生的概念,不要管他是人類還是非人類,海裡的還是陸地的,帶羽毛的禽類還是長皮毛的獸類,都是我們要普度的對象。我們的大意念之中,要有這樣一種宏觀的概念,才能越做越多。而且在做的時候還要消除分別心,這樣才能讓自己昇華,也才能看透真真假假之相。

我們的覺受體(也就是我們的人體)所感受到的,乃至到心裡的感覺,通常是哪幾個部分帶給我們的呢?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有了這些部分才能產生色、聲、香、味、觸、法,有了這些感受才会思考。其實,佛陀在《心經》裡就說,我們人類是依靠這些感受來分辨是非的,這些東西好像對,也好像不對,所以是不靠譜的,宏觀上是這樣說,因為當我們修進去,達到最高的禪定智慧之後,其實是沒有,或者是忘掉,或根本不理睬這些感受。這些感受都是我們修行之中必然經過的過程而已,它既是真相又是假相。此時令我們感覺到痛苦的事情,若按照哲學和自然規律來進行分解,會發現今天的覺受不一定是靠譜的,不一定是如實的。

回歸事物的本源,把握覺悟的真相

就像年輕人臉上起了很多皰,愛美的年輕人很討厭這一點,是不是?很生氣的。我遇到很多青年人問我這個問題。

「師父,怎樣把這些皰消了?」

「沒關係,就吃一些敗火、清涼的東西,可能會好一些。」

「師父,靈驗了。」

再過十五天之後,他又說:「師父,又不靈驗了,皰又出來了。你的這個方法不靈。」

不是不靈,是因為你還活著。你的火氣蹭蹭往上竄,天天像燒窯(編註:燒窯,泛指在一個人工搭建的建築物裡,通過生火加熱產生高溫,使黏土燒製成型的過程。)一樣燒,對不對?你的內火、你的心火、你的情火,這三昧人火,燒出幾個皰來算什麼啊?是不是?但是如果你不會用這些火的話,它會把你的七情六欲全都燒得紊亂。如果會用的話,可以像孫悟空一樣練出火眼金睛來,是不是?有人問我:「師父,青年人臉上長皰,是好事還是壞事?」我覺得是好事。因為如果把火憋到腦子上,就容易無明,他有可能去殺人、去強暴、去搶銀行、去開賽車。你知道多少孩子無故殺人的時候,其實就是衝動。衝動怎麼來的?火,三昧俗火燒的。小孩開賽車,明明可以開慢一點,但是他拚命地開,就好像是他們家著火了,要去救火的感覺。他到什麼地方去呢?到一個草地上躺著玩。那他路上為什麼像逃犯一樣拚命地開車呢?刺激。哪裡來的這股動力啊?三昧俗火。

 有一個愛美的女孩,她臉上長疙瘩特別嚴重,跟我說她煩惱得不得了:「怎麼辦?我要死了。這樣的話,我都找不到男朋友。」

找男朋友是接下來的問題,是奢侈的問題。

「我真想把這臉撕下來。」

別那麼想,那是自殘的想法。

我說:「我有一個辦法,皰總是要長的,那就不要長在臉上,而是長在心裡頭,妳覺得好不好?」

「這麼多皰長在心裡頭?那我的心臟還能往上泵血嗎?」

「就不泵了,美就可以了。」

「那不行。」

現在的人畢竟還是有點兒文化的。你想想,臉上的皰如果長在心臟裡,長在腎臟裡,長在內臟裡,好不好呢?所以,臉上的皰就順其自然吧,是不是?喝點兒涼茶,敷點冰塊兒,涼水泡腳,還有什麼辦法呢?就是來修行。還有多洗臉,少擦油脂,要吃素,少吃糖。因為很多疱下面是蟎蟲,它不是一種病,而是蟎蟲在裡頭,所以你抹藥的時候疱就收縮了,開始練「縮骨功」,變小,等藥物一少了之後,疱就又起來了。

從這件事情上看,臉上長皰雖然讓她痛苦,心裡長皰卻會讓她死亡,最後想想還是臉上長皰好了。有的人可能會說:「那就讓疱長到我背上去。」這可不是你想讓它在哪長就在哪長,又不是在種花,是不是啊?

所以,我們當面對一個事物的時候,從某一方面看是煩惱的,如果再跨開一步看的時候,也許是好事。如果哪兒都不長皰,內心的火往哪兒竄呢?也許會出更大的行為上的錯誤,比方說開快車撞死人或者自己被撞死。之前,有個富人的孩子買了一輛跑車,在某個國家拚命地跑,當他在市區的公路上跑到很快的速度時,把一輛計程車給撞飛了,把車裡頭幾個日本遊客撞死了,他自己也死了。這算是一起交通事故。那這件事的根源是在哪裡呢?是內心的躁動。這個躁動既是小事又是大事,大事傷人害己,小事可能喝兩包涼茶就好了。

一個事物的好壞,要分短期和長期。還有,有些事近處看是美,遠處看是醜,再遠處看是凶。所以,當我們依靠五官和身體的基本感覺來進行分析判斷的時候,常常會出現根本的錯誤。禪的深度境界,用梵文來表示叫「波羅蜜」、「波羅蜜多」等等,它是一種深層的禪境,就是說要消除、淡化乃至否認你現有的感受、知覺,才有可能回歸於零的狀態。當我們以知覺判斷一個事物的對與錯、好與壞、正確與否的時候,從大的方面來說可能是偏離的,也就是不正確的。《心經》裡描述的狀態——根本清淨之處,就是大自在境界……我個人認為,這個狀態闡述了真正地回歸到一個事物的本源真相。也就是說,不僅不依靠我們的感受,而且還要淡化它。它是空和有之間的零點,放棄這些感受和分析,乃至到非常非常深。《心經》講到了「照見五蘊皆空……,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也可以說不好不壞、不生也不死、不痛也不癢、不得也不失,這裡面沒有一句廢話。我覺得都是佛陀在教化我們,怎樣走向根本圓覺的那個點,那個點也可以稱為中性,是讓我們放棄我們的五官和身體對事物的判斷和感受。再講到「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乃至到這些眼耳鼻舌身意所產生的東西,我們都不要。

這個有多麼重要呢?佛說,一切諸佛的成就都是從這裡產生的。所以我們看事物好壞的時候,通過一個常人的五官以及身體的感受,很難找到事物的真相。比如,海表面上起了三尺浪,使得船晃得不得了,恐怖得要死。恐怖是正常的,因為人不是一個水中的動物,那就可能掉到水裡淹死,我們看到的是這個相。但是真實的相呢?其實海底可能還是像昨天那樣平靜,它此刻外在的動是臨時的,也只是一個假相。

就像生命是由四大元素、因緣和業力所組成,這個狀態聽起來就是一個假相。但是,當生命真的形成了,它又是相對的真實。在這個真相之中,我們還有生老病死之苦,而經歷這些苦的人,又覺得苦是真實不虛的,是不是?就像你感冒的時候,發燒、稀裡糊塗、身體痛、關節痛,哪個是假的?痛得不能幹活,不能上班,不能做事,要吃止痛藥。有些人被車撞斷骨頭了,尤其是把腿骨撞斷了,走不了路,很不方便,工作做不了,上廁所也不方便,還要拄個枴杖。既然是假相的話,那麼想一想它就好了,也不用拄枴杖了嗎?不是,是真的痛,真的斷了。所以,讓我們增加了更多的迷惑,到底這是真相還是假相呢?所以它既是真相,又是假相;既是生存,又不是永恆。還有,此刻的苦並不意味著明天的苦。就算今天的苦是真的,也許明天就不苦了呢?今天的痛是真的,如果明天好了呢?所以它的真實與否,不在於是否有人騙你,給你製造了一個假相,而是當時是真的有這件事情,但是明天這件事情就不復存在了。它的假的概念是在這個部分,要用這個思維方式去思考,而不是以為它真的是虛假的,它是這樣一個過程。

大家都提著重東西走過路對不對?也沒累死啊,今天你還在這裡。但是當時提的時候說:「好累、好痛啊。」尤其是提著一大包菜上樓梯的時候,如果你的電梯壞了,你就要提著一包重東西上樓梯,又累又熱又渴,如果還生氣的話,那就更累了。提的過程中,你想打人,想罵人,還想殺人。等你回到家之後,家裡人給你一張笑臉,給你一碗冰淇淋,還說你挺漂亮的,那時你好像什麼累都沒有了,罵人之心也沒有了,甚至覺得還挺舒服的。有時候苦和痛的屬性就是不真實。

我們剛講過,佛說大菩薩支撐自己修行的真正動力,除了曾經的發心和願望,還要重新再發一個願望。因為我們誰都受過苦,我們知道苦帶給我們的是多大的負擔,多麼地恐懼,多麼地無奈,也知道做一個糊塗人是多麼地可怕。我們不知道自己過去發的願是什麼,每個人發的願也不一樣,為了要成就無上菩提,要今生今世成就,在我們的法門,我特別宣導,今世為人,如果有緣修行,爭取今世覺悟。真覺悟了,就真有成就。

你們知道成就是怎麼來的嗎?成就就是覺悟,明白了?也就是開悟了。開悟之後要幹什麼呢?不殺生,要護生。那成就呢?要看你護了多少生,少做了多少惡業,度了多少人。不管成不成佛道,關鍵是你救了多少人,幫了多少人,讓他們不作惡了,讓多少人離苦了。離苦是如法的真實。比如說你頭痛,那我給你吸點毒,反正就會不痛了,但這不叫救人,反而是害人。既要有正心正念,還要用正法。就是說,我是醫生,想救人,我給你的藥是良藥,那才叫正法。良藥即為正法。如果為了救人,有人頭痛,讓他吸大麻;肚子痛,讓他吸大麻;想減肥,吸大麻,可能也會起到臨時的作用,但是最終卻將這人害了。如果心是好的,但是行為是錯的,那就是有罪的。所以人既要有一個覺悟的境界狀態,同時又要有功德。功德就是覺悟之後,做了多少正行、正念的事情,這也就是功德的積累。

功德積累也分幾大項,是不是?我比較贊同的有六大項,就是六度,也叫六波羅蜜。波羅蜜多應該叫真知灼見,也叫正見,甚至叫根本正見。正見是一切事物之根,就好像是一個放大鏡、顯微鏡,可以看清楚事物的真相。正見的狀態叫波羅蜜,但是波羅蜜從哪裡來的?從深深的禪境來的。那個禪境是無分別,無眼耳鼻舌身意,無人類的判斷,無人類的思考,回歸事物乃至宇宙的起源,才能看到真實相。這個真實相,即非通過判斷而來。

不執於相。即使成就了最高的果位,對覺悟有了根本認識,也不執著於相。佛講到了,第一,不依賴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不去判斷和享受色聲香味觸法。聲是聲音,香是香味兒。色聲香味觸法,首先是色,是指我們看到的一切形象。所以通過五官到身體,乃至到意識,我們看到、聽到、感覺到的東西都要放棄。到達了極高果位的大菩薩修行,乃至到要跨越這些相。就如同佛陀的大弟子須菩提長老問佛陀的:「怎樣才能降伏自己的心呢?」佛說,要跨越色聲香味觸法,而不是看到一個人長得像佛,就聽他的,這樣可能就錯了;或者比較喜歡這個人,他長得特別美,確實符合自己的心意;或者這個人很醜,我就是喜歡醜的。既然佛說美的不要執著,那執著醜的呢?也不行,放棄吧!又或者這個人修行的境界很高,我一走近他就聞到了一股好像解脫的芳香。佛說,這也不能依靠,它像是空中樓閣,又像是氣泡,是虛假的。今天我們學的是觀察理解事物的真相,這是第一;第二,就是把握覺悟的真相。要讓我們的心永遠有動力,而且永遠行正道。放棄所有外相,因為外相既真又假,既實又虛。

用智慧認識真相,堅定修行的發心

當我們真理解透崇拜佛像的意義之後,才能明白它的真相。若依佛所說的,佛像是不是也可以不用崇拜呢?是,也可以不是。我之所以崇拜,是因為感恩,我要修法。難道我人生之中沒有絲毫執著嗎?今天佛告訴大家,菩薩不要執於這些相。難道佛讓這些菩薩沒有信仰、沒有追求了嗎?我相信這會把所有的佛教弟子們都難住。

佛說,眾生平等。今天我禮佛,明天看見俗人我也可以禮拜,因為他們未來都能成就。明天我還可以禮拜一頭小毛驢,即使弟子說:「師父別禮拜了,前頭是個驢。」我還是崇拜。這頭驢也是眾生之一,我崇拜牠是給牠讚美,給牠祝福,希望祂做一頭善良的驢,做一頭智慧的驢,再希望牠有一個好的未來,希望牠來世做人,而且有機緣獲得覺悟,不是挺好的嗎?我們能夠用崇拜恭誠之心、崇拜的目光去面對眾生,甚至對一頭毛驢、一隻小狗、一隻雞說崇拜、祝福的話,我覺得這個境界才是大菩薩境界,才叫真慈悲。

佛還說,執著於真慈悲又是一個假相。你執著於「真慈悲」這三個字(講到這就更深了,尤其給大家講的時候更有難度了,大家理解上也更有難度),又可能會出現某種錯誤的偏執。佛不是讓大家不執著。若不執著的話,為什麼還說法給菩薩聽呢?說法本身是不是有目的啊?讓大家覺悟,難道不是一個目的嗎?是目的。既然是目的,說法本身祂不刻意是說不出來的,對不對?那佛有沒有執著啊?祂執著的是什麼?是讓眾生覺悟。祂還執著於讓世間一切眾生皆要解脫,消除地獄。所以,佛陀更執著。

佛教導我們不執著,是讓我們看清事物的真相,這樣才能夠尋找更加高尚的生命之路。因為我們在走自己的路的時候,佛陀早已看清這件事情,佛陀不可能天天引領著我們。因為我們從出生之後,影響自己一切心理到外在行為的東西,是眼耳鼻舌身意,對不對?這些部分是最影響我們的,因為它是離我們最近的,乃至和我們是不可分割的。有了這些感受,我們才覺得自己是活著的。「我再怎麼指導,你也做不了。」這是佛陀的想法。這時就需要我們自己用更高的智慧來判別事物的真相,這是告訴我們、教化我們去認識這條路。在對人、對事的時候,如果擁有真慈悲,是不會區分他是佛還是非佛。

有很多法師說:「這個是外道,我們要遠離;這個是邪道,我們要遠離;那是沾佛光的附佛外道,也要遠離。」「我是男法師,這個美女太美,誘惑人,我要遠離。」我總感覺這樣好像是做餡餅,包了一層又一層,把自己包起來,這是修行人嗎?我覺得這就修得很怪了。遠離這個,遠離那個,你度誰啊?是不是?所以,佛陀說讓我們要認識自己,剝離自我執著的判斷和錯誤的判斷。

就像打仗一樣。我記得《三國演義》之中,張飛將軍曾經用過一個計。當他們和劉備一起帶著一群百姓逃亡的時候,曹操派人來追。劉備的人少,可能就只有三千士兵,卻帶了十幾萬的老百姓。一大堆老百姓牽豬拽羊,一天只能走十幾里路。想想看,一會兒豬跑了,一會兒雞又飛了,蛋打了,孩子撒尿了、拉屎了、吃奶了……怎麼走得快啊?更何況還有很多半身不遂的呢。走不了路,如果騎兵追過來怎麼辦啊?當時,張飛是護駕的,曹操的人馬要追過來了。前面有一座小橋,很有名的,叫當陽橋,橋後面有一片樹林。張飛這回心眼多了,吩咐二十幾名士兵騎著馬,拉著大樹枝子在路上來回跑,使得煙塵漫天飛舞。張飛騎著他的小黑馬,拿著小鐵棍子,站在橋頭。他說:「來人看看,大土匪張飛在此,要想從此路過,留下買路錢。」對方一看,是一個人,不管是什麼飛,是阿飛他也不敢站在這兒。樹林後頭塵土滾滾,看上去至少有好幾萬士兵。正好,張飛使勁喊了一聲,曹操追來的人也不爭氣,膽兒又小,沒防備,自己一頭從馬上栽下來,當場翻白眼兒死了。其中一個人說:「太厲害了,勇猛啊。」張飛喊了一聲之後,這個人就被嚇死了。所以,不要以為濃煙滾滾就是有很多兵馬。佛陀為什麼讓我們去看事物的真相呢?是要告訴這些大菩薩們,在修道、想要獲得大成就的過程中,當時的感受就是真的嗎?那小子還被嚇死了,他真死了之後才覺得冤枉:「好啊,張飛小子,你都是拉破樹枝子嚇唬我,根本沒那麼多人啊,你們不過就是二三十個人而已。」原來是這麼一個事情。

你以為看到的相就是真相嗎?當然我並不是說佛陀所講的是一切相都是假相,佛也不會這麼說。真相是不生不滅、不淨不垢、不多不少、不虛不實,它既是虛的又是實的,既是真的又是假的。把它當作真的,就是真的,但是過後又覺得是假的。所以,事情的真假、好壞、痛和不痛,昨天和今天的情況會有所不同。還有距離的問題,近距離是誘惑,遠距離啥都不是。細細地嚐一口,好甜;遠遠地看,什麼味兒也沒有。好多事物都是這樣,對不對?時空不同,距離不同,時間不同,心情不同,心的狀態不同,事情的相也會有所不同。比如說,那一面是酸的,但是你的感受是苦的,你自己心態的調整也是重要的。所以,內在的「我」和外在的事物──這兩種裡面都包含著真真假假的因素。這兩個真真假假碰在一起之後,還有什麼真實性呢?

在打仗之中,一個不小心就落入了圈套,你以為看到的真相就是真的嗎?同樣是三國裡面的故事,諸葛亮領著2,500名老弱病殘的士兵,實在跑不了了,弄了空城計。如果放棄城池逃跑的話,恐怕被人追上剁成肉泥。司馬懿有15萬大軍,而諸葛亮就只有2500個人,實在不能抵抗,所以他要做出一種更假的假相。做出好像是埋伏好了十萬大兵、刀斧手,刀磨得鋒利得不得了,但是卻裝沒有一個人藏在裡頭,城門大開,只有諸葛亮在樓上彈琴的假相。司馬懿聽琴聲這麼清淨自在,他想,越是清淨自在越是高手,能夠靜下心來的人,才是真正的胸有城府,這裡面一定暗藏巨大殺機,我進去之後恐怕連骨頭都找不著了。如果是聽不懂琴聲的人,一看樓上只有一個人,上去就把諸葛亮給滅了,對不對?聽得懂琴聲反而麻煩,司馬懿本來就多疑,因而上當了。所以假相即是真相。那麼,諸葛亮有沒有殺機啊?他有兩種動機:第一,極為恐懼;第二個,心藏更強大的殺機。因為越是沒人,他越要自我保護;如果有人,他一定把對方全吃了。但是這種暗暗的殺機,當達到極致的時候,反而並不顯露出來,幾乎像農夫紡線一樣,輕輕的、淡淡的,好像一用力就會斷。他在彈琴的時候,輕描淡寫,享受其中,用心地彈清淨的曲子。所以真相與假相,虛虛實實。

如果佛陀是一位軍事大師的話,祂會告訴底下來學習的這些士兵們,要認真地去感覺、思考,乃至要超越自己的判斷力看事物才行。怎麼超越啊?是不容易的。要真想統治世界,第一,不一定都得靠兵力才能統治世界;第二,若想殺人,沒有東西不可以做兵器,對不對?這一把琴,和那幾把大掃帚,不是一個很強大的兵器嗎?即使很好的樂器,也能變成了兵器,也同樣能擋住15萬大軍。如果我們去度人、幫人的話,哪一個東西不能成為幫人、度人的良方、良藥呢?都是可以的。當然此刻不議論這個,我們所要議論的是,好多事物的相,如果靠人類整個兒的觀察和感知系統,可能會出現顛倒的問題,把本來有的當成無;把本來無的當成有。佛陀在經典裡也提醒我們,眾生時常是陰陽顛倒的,有顛倒的意識狀態才會做糊塗的事情。為了達到根本的公正,佛陀教大菩薩認識世界、有最堅定的發心,所以那部經文叫《金剛經》。我們用《金剛經》加《心經》,來學習佛陀的慈悲教化,便能夠獲得很多非常寶貴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