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
你还在相信“眼见为实”吗?
人很容易相信眼睛看到、耳朵听到、鼻子嗅到、口里尝到、肢体神经感觉到的一切,并被这些感受左右思想和行为。然而,正是这些知觉感受蒙蔽了事物的真相,让我们失去判断的准确性,甚至做出错误的决定。
尤其是在修行中,你可能感觉到苦、累、痛,心力不足,甚至产生了疑心,此时,你需要的正是这部开示。它会带你跳脱身体感官的干扰,看清事物的真相,降伏自心,坚定修行的动力,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觉悟。
【你将获得】
- 看透事物真相的方法
- 坚定修行动力的方法
【精选禅语】
- 人最难把握的就是心。
- 永远有一颗普度众生的心,才能让自己永远有修行的动力。
- 一个真发愿修行的大菩萨级弟子,应该发愿度尽天下一切众生。让一切受苦的众生都能脱离苦海、不再受苦,让一切众生皆能解脱,让他们能够升华到极乐世界去。
- 有一个最伟大、最宏观的大发心,你的心才能站得住脚,才能使得上力,才能让自己永远有动力。
- 度尽天下众生的概念,是建立在众生平等的基础上。
- 要有度尽一切众生的概念,消除自己的分别心,这样才能让自己升华,才能看透真真假假之相。
- 看似烦恼的事物,换个角度看也许是好事。
- 有些事物,在近处看是美,远处看是丑,再远处看是凶。
- 深层的禅境,就是要消除、淡化乃至否认现有的感受、知觉,这样才有可能回归于零的状态。
- 根本清净之处,就是大自在境界。
- 此刻的苦并不意味着明天也是苦。
- 苦和痛的属性就是不真实。
- 正见是一切事物之根。
- 跨越人类的判断和思考,跨越眼耳鼻舌身意的局限,才能无分别,才能回归事物乃至宇宙的起源,从而看到真实相。
- 用崇拜恭诚之心面对众生,才是大菩萨境界,才叫真慈悲。
- 真相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多不少,既是虚的又是实的,既是真的又是假的。
- 时空不同,距离不同,时间不同,心情不同,心的状态不同,事情的相也会有所不同。
【文字内容】
坚定动力,超越感受,看透真假之相
学佛法最难完美,好多事情也并不是完美的,有如人开车行路。比如说这是唯一一条通向某个城市或者某个村庄的路吗?通常不是,一般会有若干条路可以选择,只是路况不同。走错了路可能会绕远,走对了路就是捷径,而且还比较保险。
佛法中有很不容易掌握的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你不能把握你的心;第二个,你也很难揣摩师父的心,是不是?(同修:是。)回答正确。即使上述两种心都明了了,你还不一定有信心,总会觉得自己信心少了,底气不足了。比如说,要你大声念佛,你却说:“师父,实在念不出来了,没力气了。”就是类似这种感觉;或者当你要往上搬东西,你真想把它搬上去,但是力气使不上。还有时候在修行中,你的心和师父的心都能把握,也能理解,你也企图与师父的心相应,但是你的能量不足。你就算想相应,但就是没法去观照,没法用让自己最满意的真诚和师父的心合而为一,因为心力不足。还有一种,你能理解师父的心,你也能把握自己的心,但是你对师父有疑心。
关于疑心的概念。比如说,今天师父把你带到了经典里所说的菩萨果位。菩萨分十地菩萨,也就是十个境界的菩萨,直白一点,就是十个层次的菩萨,所以称为十地。你到达的是初地菩萨,这是一定的。你有发心、有正念、有恭敬、有供养、有功德、有福田,这些都到达了,刚好及格,但是都还不够。如果有八项标准的话,这八项你都到达六十分,刚刚及格,所以不圆满。师父明明把你引到这儿来了,乃至都修到三地菩萨了(十地菩萨就已经非常开悟了,有很大的智慧),可是有一天,你听某一位佛教不同门派的道友说了:“你其实还没真正的觉悟,你要真觉悟的话,就要喝我们师父的米汤才行;要吃张家的菜才行;要念马家的咒才可以,否则就不是真觉悟。”听了这话之后,你就忍不住对师父起了疑心。当境地不能达到圆满的时候,就会疑心;当信心不够坚定的时候,就容易被人诱惑和影响。所以,我们修佛的过程是一个修心的过程。
修武功的过程,第一是先修形,第二是力,第三是气,第四是意,第五是无意,这是修武功的五大境界。最高的境界就是意到,力到,招数到,效果也会产生。所以在见到那些武林奇人的时候,就像金庸大师写的那些大师们,他们的招式看起来轻轻微微的,好像无骨无力的感觉,可是当他的表情之中露出一点杀机的时候,对方必死无疑;他招数当中没有看到任何凶残的地方,对方就已经被击得很伤或者已经被击死。至于低级武功的人,他们的招式只是气、力、形的结合。虽然练得全身像牛肉一样,却特别笨,总是被那些更高境界、看似很柔弱的人打得一败涂地。看似柔弱的人用的是什么呢?就是更高境界的意。
意,是什么意思呢?意念、意识,在佛教中叫心。武功中所说的意识,和佛教所说的心──发心、调控心、慈悲心、疑惑心、障碍心、嗔恨心、贪婪心是类似的。其实,人最难把握的就是心。因为人是一个生物,是一个活体,而不是一个机器。当机器设定了一个固定的程式,比如说第一秒做这个动作,第二秒做那个动作,第三秒打那个地方,是很确定的,因为它是被设定死的。而生物,尤其是非常聪明智慧的人类,想法很难把控,所以佛陀在经典里一再提醒我们,不要去相信自己的感受。
识,通常是指知觉、觉受。通过这些觉受,比如说身体感觉到冷,这是知觉;感觉到好自在,这是觉受——感觉之后的感觉。当你感觉到冷时,首先是有个感觉体;比如说你看到灯光,首先必须有一个能看到的器官——视觉系统中的眼睛。看了之后,感觉这个灯光是白色的光,那个灯光是红色的光。你所反应到的称为识,也就是判别、分析后的结果,通过感觉所认识到的那个结果叫识。识也称为觉受,觉是感觉的觉,受是承受的受。
所以《心经》里讲到的“无受想行识”,受是指感受,想是指思考。还有动的部分──意识动、身体动,甚至感觉到气动、心跳。识则是感受以及感受之后的总结,都进入“无”和放弃的状态。这个状态我们有没有呢?比如说现在大家的心欢喜吗?大家的心悲伤吗?你既然能分清你的感受,比如现在欢喜,没有悲伤,这就是识。那么,在修到深层的时候,让你放弃这个感受,不要相信它,因为感受给你带来的也许是错误的。它不是真义,而是真真假假之相。在《金刚经》里也有类似的一些说法和佛陀对我们的教导,这与我们现在要修的法有着必然的关系。
在《心经》里,佛陀教过我们,“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会产生什么呢?六尘、六识、八识,我说的不是数字,而是指几大类别的觉受。这些东西要放弃,不可执著。就像我们在修行中的觉受,有时候会让我们犯下错误。佛在《金刚经》里讲到,未来的大菩萨们,要注意一个最大的要点——怎样才能让自己永远有修行的动力?那就是永远要有一个普度众生的心。这个普度众生的心强烈到什么程度呢?佛陀提示得非常精细:一个真发愿修行的大菩萨级的弟子,应该发愿度尽天下一切众生。祂把众生的类别也都给包含在内,无论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乾生、电脑生……就是整个世界的生命。在你的意念之中,要有强烈的改变他们、帮助他们、度化他们的意识。度化到什么程度呢?让一切受苦的众生都能脱离苦海、不再受苦,让一切众生皆能解脱,让他们能够升华到极乐世界去。要有这样一个最伟大、最宏观的大发心,你的心才能站得住脚,才能使得上力,才能让自己永远有动力。否则,菩萨的发心就变得不稳定。
而且,在整个度化众生的过程中,还要放弃对众生名相的认识。人类会有贫富、贵贱、高低、肤色,以及喜不喜欢的差别。所以,佛陀在《金刚经》里就讲到,你不能有这种想法,不能有分别心。度尽天下众生的概念,是建立在整个儿众生平等的基础上。众生是因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所组成的不同的生命状态,这就全面地提醒我们,要有度尽一切众生的概念,不要管他是人类还是非人类,海里的还是陆地的,带羽毛的禽类还是长皮毛的兽类,都是我们要普度的对象。我们的大意念之中,要有这样一种宏观的概念,才能越做越多。而且在做的时候还要消除分别心,这样才能让自己升华,也才能看透真真假假之相。
我们的觉受体(也就是我们的人体)所感受到的,乃至到心里的感觉,通常是哪几个部分带给我们的呢?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有了这些部分才能产生色、声、香、味、触、法,有了这些感受才会思考。其实,佛陀在《心经》里就说,我们人类是依靠这些感受来分辨是非的,这些东西好像对,也好像不对,所以是不靠谱的,宏观上是这样说,因为当我们修进去,达到最高的禅定智慧之后,其实是没有,或者是忘掉,或根本不理睬这些感受。这些感受都是我们修行之中必然经过的过程而已,它既是真相又是假相。此时令我们感觉到痛苦的事情,若按照哲学和自然规律来进行分解,会发现今天的觉受不一定是靠谱的,不一定是如实的。
回归事物的本源,把握觉悟的真相
就像年轻人脸上起了很多疱,爱美的年轻人很讨厌这一点,是不是?很生气的。我遇到很多青年人问我这个问题。
“师父,怎样把这些疱消了?”
“没关系,就吃一些败火、清凉的东西,可能会好一些。”
“师父,灵验了。”
再过十五天之后,他又说:“师父,又不灵验了,疱又出来了。你的这个方法不灵。”
不是不灵,是因为你还活着。你的火气蹭蹭往上窜,天天像烧窑(编注:烧窑,泛指在一个人工搭建的建筑物里,通过生火加热产生高温,使黏土烧制成型的过程。)一样烧,对不对?你的内火、你的心火、你的情火,这三昧人火,烧出几个疱来算什么啊?是不是?但是如果你不会用这些火的话,它会把你的七情六欲全都烧得紊乱。如果会用的话,可以像孙悟空一样练出火眼金睛来,是不是?有人问我:“师父,青年人脸上长疱,是好事还是坏事?”我觉得是好事。因为如果把火憋到脑子上,就容易无明,他有可能去杀人、去强暴、去抢银行、去开赛车。你知道多少孩子无故杀人的时候,其实就是冲动。冲动怎么来的?火,三昧俗火烧的。小孩开赛车,明明可以开慢一点,但是他拼命地开,就好像是他们家着火了,要去救火的感觉。他到什么地方去呢?到一个草地上躺着玩。那他路上为什么像逃犯一样拼命地开车呢?刺激。哪里来的这股动力啊?三昧俗火。
有一个爱美的女孩,她脸上长疙瘩特别严重,跟我说她烦恼得不得了:“怎么办?我要死了。这样的话,我都找不到男朋友。”
找男朋友是接下来的问题,是奢侈的问题。
“我真想把这脸撕下来。”
别那么想,那是自残的想法。
我说:“我有一个办法,疱总是要长的,那就不要长在脸上,而是长在心里头,你觉得好不好?”
“这么多疱长在心里头?那我的心脏还能往上泵血吗?”
“就不泵了,美就可以了。”
“那不行。”
现在的人毕竟还是有点儿文化的。你想想,脸上的疱如果长在心脏里,长在肾脏里,长在内脏里,好不好呢?所以,脸上的疱就顺其自然吧,是不是?喝点儿凉茶,敷点冰块儿,凉水泡脚,还有什么办法呢?就是来修行。还有多洗脸,少擦油脂,要吃素,少吃糖。因为很多疱下面是螨虫,它不是一种病,而是螨虫在里头,所以你抹药的时候疱就收缩了,开始练“缩骨功”,变小,等药物一少了之后,疱就又起来了。
从这件事情上看,脸上长疱虽然让她痛苦,心里长疱却会让她死亡,最后想想还是脸上长疱好了。有的人可能会说:“那就让疱长到我背上去。”这可不是你想让它在哪长就在哪长,又不是在种花,是不是啊?
所以,我们当面对一个事物的时候,从某一方面看是烦恼的,如果再跨开一步看的时候,也许是好事。如果哪儿都不长疱,内心的火往哪儿窜呢?也许会出更大的行为上的错误,比方说开快车撞死人或者自己被撞死。之前,有个富人的孩子买了一辆跑车,在某个国家拼命地跑,当他在市区的公路上跑到很快的速度时,把一辆计程车给撞飞了,把车里头几个日本游客撞死了,他自己也死了。这算是一起交通事故。那这件事的根源是在哪里呢?是内心的躁动。这个躁动既是小事又是大事,大事伤人害己,小事可能喝两包凉茶就好了。
一个事物的好坏,要分短期和长期。还有,有些事近处看是美,远处看是丑,再远处看是凶。所以,当我们依靠五官和身体的基本感觉来进行分析判断的时候,常常会出现根本的错误。禅的深度境界,用梵文来表示叫“波罗蜜”、“波罗蜜多”等等,它是一种深层的禅境,就是说要消除、淡化乃至否认你现有的感受、知觉,才有可能回归于零的状态。当我们以知觉判断一个事物的对与错、好与坏、正确与否的时候,从大的方面来说可能是偏离的,也就是不正确的。《心经》里描述的状态——根本清净之处,就是大自在境界……我个人认为,这个状态阐述了真正地回归到一个事物的本源真相。也就是说,不仅不依靠我们的感受,而且还要淡化它。它是空和有之间的零点,放弃这些感受和分析,乃至到非常非常深。《心经》讲到了“照见五蕴皆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也可以说不好不坏、不生也不死、不痛也不痒、不得也不失,这里面没有一句废话。我觉得都是佛陀在教化我们,怎样走向根本圆觉的那个点,那个点也可以称为中性,是让我们放弃我们的五官和身体对事物的判断和感受。再讲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乃至到这些眼耳鼻舌身意所产生的东西,我们都不要。
这个有多么重要呢?佛说,一切诸佛的成就都是从这里产生的。所以我们看事物好坏的时候,通过一个常人的五官以及身体的感受,很难找到事物的真相。比如,海表面上起了三尺浪,使得船晃得不得了,恐怖得要死。恐怖是正常的,因为人不是一个水中的动物,那就可能掉到水里淹死,我们看到的是这个相。但是真实的相呢?其实海底可能还是像昨天那样平静,它此刻外在的动是临时的,也只是一个假相。
就像生命是由四大元素、因缘和业力所组成,这个状态听起来就是一个假相。但是,当生命真的形成了,它又是相对的真实。在这个真相之中,我们还有生老病死之苦,而经历这些苦的人,又觉得苦是真实不虚的,是不是?就像你感冒的时候,发烧、稀里糊涂、身体痛、关节痛,哪个是假的?痛得不能干活,不能上班,不能做事,要吃止痛药。有些人被车撞断骨头了,尤其是把腿骨撞断了,走不了路,很不方便,工作做不了,上厕所也不方便,还要拄个枴杖。既然是假相的话,那么想一想它就好了,也不用拄枴杖了吗?不是,是真的痛,真的断了。所以,让我们增加了更多的迷惑,到底这是真相还是假相呢?所以它既是真相,又是假相;既是生存,又不是永恒。还有,此刻的苦并不意味着明天的苦。就算今天的苦是真的,也许明天就不苦了呢?今天的痛是真的,如果明天好了呢?所以它的真实与否,不在于是否有人骗你,给你制造了一个假相,而是当时是真的有这件事情,但是明天这件事情就不复存在了。它的假的概念是在这个部分,要用这个思维方式去思考,而不是以为它真的是虚假的,它是这样一个过程。
大家都提着重东西走过路对不对?也没累死啊,今天你还在这里。但是当时提的时候说:“好累、好痛啊。”尤其是提着一大包菜上楼梯的时候,如果你的电梯坏了,你就要提着一包重东西上楼梯,又累又热又渴,如果还生气的话,那就更累了。提的过程中,你想打人,想骂人,还想杀人。等你回到家之后,家里人给你一张笑脸,给你一碗冰淇淋,还说你挺漂亮的,那时你好像什么累都没有了,骂人之心也没有了,甚至觉得还挺舒服的。有时候苦和痛的属性就是不真实。
我们刚讲过,佛说大菩萨支撑自己修行的真正动力,除了曾经的发心和愿望,还要重新再发一个愿望。因为我们谁都受过苦,我们知道苦带给我们的是多大的负担,多么地恐惧,多么地无奈,也知道做一个糊涂人是多么地可怕。我们不知道自己过去发的愿是什么,每个人发的愿也不一样,为了要成就无上菩提,要今生今世成就,在我们的法门,我特别宣导,今世为人,如果有缘修行,争取今世觉悟。真觉悟了,就真有成就。
你们知道成就是怎么来的吗?成就就是觉悟,明白了?也就是开悟了。开悟之后要干什么呢?不杀生,要护生。那成就呢?要看你护了多少生,少做了多少恶业,度了多少人。不管成不成佛道,关键是你救了多少人,帮了多少人,让他们不作恶了,让多少人离苦了。离苦是如法的真实。比如说你头痛,那我给你吸点毒,反正就会不痛了,但这不叫救人,反而是害人。既要有正心正念,还要用正法。就是说,我是医生,想救人,我给你的药是良药,那才叫正法。良药即为正法。如果为了救人,有人头痛,让他吸大麻;肚子痛,让他吸大麻;想减肥,吸大麻,可能也会起到临时的作用,但是最终却将这人害了。如果心是好的,但是行为是错的,那就是有罪的。所以人既要有一个觉悟的境界状态,同时又要有功德。功德就是觉悟之后,做了多少正行、正念的事情,这也就是功德的积累。
功德积累也分几大项,是不是?我比较赞同的有六大项,就是六度,也叫六波罗蜜。波罗蜜多应该叫真知灼见,也叫正见,甚至叫根本正见。正见是一切事物之根,就好像是一个放大镜、显微镜,可以看清楚事物的真相。正见的状态叫波罗蜜,但是波罗蜜从哪里来的?从深深的禅境来的。那个禅境是无分别,无眼耳鼻舌身意,无人类的判断,无人类的思考,回归事物乃至宇宙的起源,才能看到真实相。这个真实相,即非通过判断而来。
不执于相。即使成就了最高的果位,对觉悟有了根本认识,也不执著于相。佛讲到了,第一,不依赖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不去判断和享受色声香味触法。声是声音,香是香味儿。色声香味触法,首先是色,是指我们看到的一切形象。所以通过五官到身体,乃至到意识,我们看到、听到、感觉到的东西都要放弃。到达了极高果位的大菩萨修行,乃至到要跨越这些相。就如同佛陀的大弟子须菩提长老问佛陀的:“怎样才能降伏自己的心呢?”佛说,要跨越色声香味触法,而不是看到一个人长得像佛,就听他的,这样可能就错了;或者比较喜欢这个人,他长得特别美,确实符合自己的心意;或者这个人很丑,我就是喜欢丑的。既然佛说美的不要执著,那执著丑的呢?也不行,放弃吧!又或者这个人修行的境界很高,我一走近他就闻到了一股好像解脱的芳香。佛说,这也不能依靠,它像是空中楼阁,又像是气泡,是虚假的。今天我们学的是观察理解事物的真相,这是第一;第二,就是把握觉悟的真相。要让我们的心永远有动力,而且永远行正道。放弃所有外相,因为外相既真又假,既实又虚。
用智慧认识真相,坚定修行的发心
当我们真理解透崇拜佛像的意义之后,才能明白它的真相。若依佛所说的,佛像是不是也可以不用崇拜呢?是,也可以不是。我之所以崇拜,是因为感恩,我要修法。难道我人生之中没有丝毫执著吗?今天佛告诉大家,菩萨不要执于这些相。难道佛让这些菩萨没有信仰、没有追求了吗?我相信这会把所有的佛教弟子们都难住。
佛说,众生平等。今天我礼佛,明天看见俗人我也可以礼拜,因为他们未来都能成就。明天我还可以礼拜一头小毛驴,即使弟子说:“师父别礼拜了,前头是个驴。”我还是崇拜。这头驴也是众生之一,我崇拜它是给它赞美,给它祝福,希望祂做一头善良的驴,做一头智慧的驴,再希望它有一个好的未来,希望它来世做人,而且有机缘获得觉悟,不是挺好的吗?我们能够用崇拜恭诚之心、崇拜的目光去面对众生,甚至对一头毛驴、一只小狗、一只鸡说崇拜、祝福的话,我觉得这个境界才是大菩萨境界,才叫真慈悲。
佛还说,执著于真慈悲又是一个假相。你执著于“真慈悲”这三个字(讲到这就更深了,尤其给大家讲的时候更有难度了,大家理解上也更有难度),又可能会出现某种错误的偏执。佛不是让大家不执著。若不执著的话,为什么还说法给菩萨听呢?说法本身是不是有目的啊?让大家觉悟,难道不是一个目的吗?是目的。既然是目的,说法本身祂不刻意是说不出来的,对不对?那佛有没有执著啊?祂执著的是什么?是让众生觉悟。祂还执著于让世间一切众生皆要解脱,消除地狱。所以,佛陀更执著。
佛教导我们不执著,是让我们看清事物的真相,这样才能够寻找更加高尚的生命之路。因为我们在走自己的路的时候,佛陀早已看清这件事情,佛陀不可能天天引领着我们。因为我们从出生之后,影响自己一切心理到外在行为的东西,是眼耳鼻舌身意,对不对?这些部分是最影响我们的,因为它是离我们最近的,乃至和我们是不可分割的。有了这些感受,我们才觉得自己是活着的。“我再怎么指导,你也做不了。”这是佛陀的想法。这时就需要我们自己用更高的智慧来判别事物的真相,这是告诉我们、教化我们去认识这条路。在对人、对事的时候,如果拥有真慈悲,是不会区分他是佛还是非佛。
有很多法师说:“这个是外道,我们要远离;这个是邪道,我们要远离;那是沾佛光的附佛外道,也要远离。”“我是男法师,这个美女太美,诱惑人,我要远离。”我总感觉这样好像是做馅饼,包了一层又一层,把自己包起来,这是修行人吗?我觉得这就修得很怪了。远离这个,远离那个,你度谁啊?是不是?所以,佛陀说让我们要认识自己,剥离自我执著的判断和错误的判断。
就像打仗一样。我记得《三国演义》之中,张飞将军曾经用过一个计。当他们和刘备一起带着一群百姓逃亡的时候,曹操派人来追。刘备的人少,可能就只有三千士兵,却带了十几万的老百姓。一大堆老百姓牵猪拽羊,一天只能走十几里路。想想看,一会儿猪跑了,一会儿鸡又飞了,蛋打了,孩子撒尿了、拉屎了、吃奶了……怎么走得快啊?更何况还有很多半身不遂的呢。走不了路,如果骑兵追过来怎么办啊?当时,张飞是护驾的,曹操的人马要追过来了。前面有一座小桥,很有名的,叫当阳桥,桥后面有一片树林。张飞这回心眼多了,吩咐二十几名士兵骑着马,拉着大树枝子在路上来回跑,使得烟尘漫天飞舞。张飞骑着他的小黑马,拿着小铁棍子,站在桥头。他说:“来人看看,大土匪张飞在此,要想从此路过,留下买路钱。”对方一看,是一个人,不管是什么飞,是阿飞他也不敢站在这儿。树林后头尘土滚滚,看上去至少有好几万士兵。正好,张飞使劲喊了一声,曹操追来的人也不争气,胆儿又小,没防备,自己一头从马上栽下来,当场翻白眼儿死了。其中一个人说:“太厉害了,勇猛啊。”张飞喊了一声之后,这个人就被吓死了。所以,不要以为浓烟滚滚就是有很多兵马。佛陀为什么让我们去看事物的真相呢?是要告诉这些大菩萨们,在修道、想要获得大成就的过程中,当时的感受就是真的吗?那小子还被吓死了,他真死了之后才觉得冤枉:“好啊,张飞小子,你都是拉破树枝子吓唬我,根本没那么多人啊,你们不过就是二三十个人而已。”原来是这么一个事情。
你以为看到的相就是真相吗?当然我并不是说佛陀所讲的是一切相都是假相,佛也不会这么说。真相是不生不灭、不净不垢、不多不少、不虚不实,它既是虚的又是实的,既是真的又是假的。把它当作真的,就是真的,但是过后又觉得是假的。所以,事情的真假、好坏、痛和不痛,昨天和今天的情况会有所不同。还有距离的问题,近距离是诱惑,远距离啥都不是。细细地尝一口,好甜;远远地看,什么味儿也没有。好多事物都是这样,对不对?时空不同,距离不同,时间不同,心情不同,心的状态不同,事情的相也会有所不同。比如说,那一面是酸的,但是你的感受是苦的,你自己心态的调整也是重要的。所以,内在的“我”和外在的事物──这两种里面都包含着真真假假的因素。这两个真真假假碰在一起之后,还有什么真实性呢?
在打仗之中,一个不小心就落入了圈套,你以为看到的真相就是真的吗?同样是三国里面的故事,诸葛亮领着2,500名老弱病残的士兵,实在跑不了了,弄了空城计。如果放弃城池逃跑的话,恐怕被人追上剁成肉泥。司马懿有15万大军,而诸葛亮就只有2500个人,实在不能抵抗,所以他要做出一种更假的假相。做出好像是埋伏好了十万大兵、刀斧手,刀磨得锋利得不得了,但是却装没有一个人藏在里头,城门大开,只有诸葛亮在楼上弹琴的假相。司马懿听琴声这么清净自在,他想,越是清净自在越是高手,能够静下心来的人,才是真正的胸有城府,这里面一定暗藏巨大杀机,我进去之后恐怕连骨头都找不着了。如果是听不懂琴声的人,一看楼上只有一个人,上去就把诸葛亮给灭了,对不对?听得懂琴声反而麻烦,司马懿本来就多疑,因而上当了。所以假相即是真相。那么,诸葛亮有没有杀机啊?他有两种动机:第一,极为恐惧;第二个,心藏更强大的杀机。因为越是没人,他越要自我保护;如果有人,他一定把对方全吃了。但是这种暗暗的杀机,当达到极致的时候,反而并不显露出来,几乎像农夫纺线一样,轻轻的、淡淡的,好像一用力就会断。他在弹琴的时候,轻描淡写,享受其中,用心地弹清净的曲子。所以真相与假相,虚虚实实。
如果佛陀是一位军事大师的话,祂会告诉底下来学习的这些士兵们,要认真地去感觉、思考,乃至要超越自己的判断力看事物才行。怎么超越啊?是不容易的。要真想统治世界,第一,不一定都得靠兵力才能统治世界;第二,若想杀人,没有东西不可以做兵器,对不对?这一把琴,和那几把大扫帚,不是一个很强大的兵器吗?即使很好的乐器,也能变成了兵器,也同样能挡住15万大军。如果我们去度人、帮人的话,哪一个东西不能成为帮人、度人的良方、良药呢?都是可以的。当然此刻不议论这个,我们所要议论的是,好多事物的相,如果靠人类整个儿的观察和感知系统,可能会出现颠倒的问题,把本来有的当成无;把本来无的当成有。佛陀在经典里也提醒我们,众生时常是阴阳颠倒的,有颠倒的意识状态才会做糊涂的事情。为了达到根本的公正,佛陀教大菩萨认识世界、有最坚定的发心,所以那部经文叫《金刚经》。我们用《金刚经》加《心经》,来学习佛陀的慈悲教化,便能够获得很多非常宝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