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
佛陀对众生的爱,如同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无私、无怨、无悔的,是自然流露的。不同的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私爱,而佛菩萨对众生的爱,是超越了普通小情小爱的大爱。为什么这样说呢?
人们常用“大慈大悲”来形容佛菩萨,那么,这四个字的真正意义又是什么?相比于普通人的小情小爱,佛菩萨的大慈大悲有着怎样的不同?答案就在这部短片中。
【你将获得】
- 认识佛菩萨的大慈大悲
【文字内容】
慈悲是根本,佛如果没有了慈悲,还能“自觉觉他”吗?换句话说,还能去开导别人离苦得乐吗?不会的。譬如一个普通人得到一个幸福的偏方,只要自己幸福就觉得很美好;只要自己穿得比别人好,赚的钱比别人多,家庭比别人幸福就觉得很美好,绝不会把这个偏方、密法告诉别人,一般人都是这样子的,但佛就不一样了。
父亲、母亲是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的佛菩萨,他们对每个儿女而言就如同佛菩萨!虽然他们对别人来说只是普通的凡人,乃至是贪官污吏,不仅贪嗔痴都有,还可能会酗酒、打架、闹事、骗人,甚至做出更坏的事,但是他们对儿女都很好。关于父母的私情私爱,我们应该感动,也应该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
当我们想认识佛的时候,就先看看父母怎样疼爱我们的,先以父母的小情小爱来参照,知道原来佛是这样子的,进而理解佛视众生如亲生儿女那般的大情大爱。
佛是大慈大悲的,而大慈大悲的概念就是爱护众生。姑且先不说普度众生,在普度众生前,首先要有大爱,去爱护众生。佛爱护众生到什么程度呢?中国古代人描述一个有德行的皇帝叫“爱民如子”,佛也是这样子的。祂如父母般,爱众生如子,与众生骨肉相连,众生苦,祂就跟着一起苦,祂换位思考,去感受众生的苦。当祂的大慈大悲之心和自己的血液、肉体、骨髓、毛发相融合之后,祂就去体会大家的苦。因为祂的大慈大悲,引发了祂的弟子,如观世音菩萨去闻声救苦,听闻到哪里有苦难的声音,就去帮助他们;乃至寻声救苦,寻找呼喊的、寻求救助的声音,主动去帮助苦难的人。
比如说某人家里有重病的人,他的工资收入很少,负担不起药费,家里老的老,小的小,还有病人瘫在床上,而且这个病很要命,要花很多钱,病人还需要人伺候,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病人躺在那儿也没有钱买药,能借他钱的亲戚朋友都被他借得搬家了、不理他了,他怎么生活?苦啊!
还有的人本来有一个特别恩爱的家庭,突然有一方硬生生地不要他了,他对对方如此诚心,如此爱慕,他的生命、心血、他的爱都在对方身上,对方却不要他了,他心里感觉好苦,好委屈啊!
还有人家中有亲人夭折,尤其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当好不容易养大的一个孩子因为得病、车祸、战争、灾祸而死了,虽然死亡是自然的事情,但是一旦轮到自己头上,落到自己的家庭里,就感觉好苦啊!
观世音菩萨寻找种种难以承受的苦的声音,这种行为就是大慈大悲!因为大爱,祂爱众生如父母、如兄弟、如亲生儿女,才会这样去疼爱众生,体现“大”而不是“小”也不是“私”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