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語】

供品通常都是選擇最珍貴、最美好的物品,至少也是新的、乾淨的,否則可能會因為褻瀆神佛而生罪過。然而,在佛陀時代,一位老婦人將一碗剩飯供養給佛陀,佛陀卻說她未來將因這份供養而獲得無上福報,成為天人乃至成佛。

老婦人的這碗剩飯究竟有何殊勝之處?請聽金菩提宗師慢慢道來。

【你將獲得】

  • 明白供養的最高境界

【精選禪語】

  •  覺悟也是需要資糧的。
  • 想成為慈悲的人,先從布施開始。
  • 無所求的供養是最高的供養。

【文字內容】

有一次,佛陀和上首座弟子阿難到一個城市托缽化緣。但是這個城市的國王崇信的是不同宗教,也就是婆羅門教。而且國王在某人的挑唆下,命令整個城市的公民不能供養佛教人士。從佛陀、佛弟子,到佛教出家人,一律不得供養,違反者會被罰款並且給予各種懲罰與警告。

托缽化緣的目的,除了是佛陀與眾弟子必須飲食之外,本身也是與供養者結下善緣,讓其種下一份功德的種子。有一天,釋迦牟尼佛心想:我要和這裡的人結緣,看看這個城市有沒有幾個有慧根和大福氣的人。於是釋迦佛和阿難就來了。

他們辛辛苦苦繞著這個城市的街道走了整整一大圈子,從早晨走到下午三點半,結果一碗飯都沒化到。所有的人家和商鋪一見他們來就把門關上,或者假裝聽不見、看不見。因為他們要是有供養佛僧的行為,是會被國王罰款、懲罰的。人都是需要教育的,何況這些公民還不懂得佛陀的偉大,所以都故意躲著。

從人的角度來說,當時的佛陀和阿難已經走得又渴、又餓、又累,加上有點歲數,腿都走軟了。眼看接下來就要走向城門,離開這個城市了,還沒有化到一滴水。正失望的時候,有一個傭人老奶奶正在往外清理主人吃剩的飯。老奶奶遠遠看到佛陀和阿難,心想:這兩位托著缽的人,好像是傳說中的佛陀和他的弟子。走近時,老奶奶看愣了:「哇!好偉岸的一位美男子啊,這種風采真令我神往。無關乎信不信他,我都應該去供養他、朝拜他。」老奶奶就發出這麼一個願望,眼睛直勾勾地看愣了,就像看到非常崇拜的電影明星一樣。她正看得愣神的時候,佛陀和阿難走過來了。

她趕緊向他們打招呼,關心地問:「你們化到緣了嗎?」

佛陀搖頭說:「沒有。」

老奶奶一看,缽裡頭空空如也,一滴水都沒有。看他們走得嘴脣都乾了,兩眼也無光。老奶奶非常地善良,也非常崇敬釋迦牟尼佛,於是合掌說:「偉大的佛,其實我不知道怎麼做才好,我特別想供養您,想做天下最美的美食供養您。」

阿難說:「可以可以,妳現在有嗎?」

「沒有,這都是主人吃剩的飯。」

「如果妳想供養的話,即便妳目前沒有美食,但是剩下的這些飯妳想供養嗎?」

老奶奶說:「那怎麼行!這是人吃剩下的飯,我要是拿來供養兩位尊者的話,是一種褻瀆,我怎麼好意思,我沒這個膽量。我希望做最美的美食來供養。」

阿難說:「妳看我們在城裡走了一圈,沒有一個人敢供養我們,如果妳敢供養,現在馬上就可以供養。剩飯也是妳的一份心意,關鍵是妳的心一到,佛就知道了,老奶奶。」

老奶奶說:「真的嗎?剩飯也能供養?」

「能,妳只要敢供養,我們就敢接受。」

於是,老奶奶含著眼淚,不好意思地將剩飯倒在他們兩個人的缽裡。當佛陀接到這個剩飯之後,臉色、氣色、眼神立刻變了,就好像吉祥的光開始散發出來,而且佛陀的面孔立刻露出特別開心的微笑,眼神都放著光芒。

阿難很少見到佛陀這麼開心,吃驚地問:「佛啊,您為什麼這麼開心呢?」

佛陀說:「我看到了這位老奶奶的未來。」

「那您講給我聽聽,是怎麼回事?」

「這位來供養的老奶奶,從今以後未來的十五劫,都會是天上人間最吉祥、最富貴的人,她的富貴無人可以比。」

十五劫是多長的時間呢?645億年,那幾乎等於永恆。所以佛陀看到這位老奶奶供養了這一碗剩飯之後,獲得了最吉祥、最富貴、最美麗,幾乎等於永恆的生命狀態。當他看到那個狀態的時候,內心發出了慈悲而讚嘆的微笑,覺得這位老奶奶太吉祥了。

這是在《大智度論》當中所提到的故事,書中還記載,這位長命、大富大貴,並且已經獲得天人成就的老奶奶,未來還將成就辟支佛果。就是接近最圓滿的佛果,也就是能成佛,成佛就等於與宇宙共生存。

在古代,就是佛陀在人間的時期,其實有很多位巨富和發心的供養人,論金錢的話,比這位老奶奶供養的要多上億倍,但是他們所證得的果還不如老奶奶,這是有原因的。

因為國王下令任何人都不可以供養佛、供養佛教僧眾,而她是在抗著命令供養佛陀;並且佛陀餓著肚子,在這個城市轉了快一天,姑且不論佛陀有沒有神通,知不知餓,可是老奶奶那種純真善良,與最最純潔的恭敬,是使她能獲得無上福報的原因。

她在供佛的時候有所求嗎?一個做女傭的老奶奶不懂得那些回報,她只懂得這位偉大的修行人讓她歡喜讚嘆,所以想要把世間最美好的食物貢獻給佛陀。可是這個時候她手頭沒有可以供養的食物,所以阿難給她一個機會,告訴她:「妳機會來了,哪怕是剩菜剩飯,如果妳樂意供養的話,也都是功德無量。」

大家看到什麼叫功德無量了吧?你想獲得任何成就都需要資糧,也就是你願意拿什麼交換?比如說,你想要讀到博士畢業,你要多少科目考第一,還要堅持多少年,還要遇上好的教授引導,可能至少努力十五年以上,才可能獲得一個博士學位。

所以修行的成就也是需要資糧的,首先要有一個慈悲的基礎。想變成慈悲的人,先從布施開始。因為一般人只是想獲得,但在佛門的成就是讓他人好,我才快樂。所以給大家說一個直白、掏心窩的話:有所求的供養,境界比較低;無所求的供養,才是最高貴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