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俗稱土豆,是人們日常飲食中最常見的一種食材,外貌普通,味道平常,粗生粗長。但這看似平凡無奇的馬鈴薯,事實上卻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世界名角。不僅有著豐富的營養價值和神奇功效,而且身影遍佈150多個國家,烹飪方式更是變化萬千,廣泛應用於全球各地的美食料理之中。此外,馬鈴薯還有著非常神秘的身世來源。本文將從多個角度為您介紹馬鈴薯背後的無限魅力。

馬鈴薯料理:豐富多彩的口味饗宴

馬鈴薯料理種類多樣,可以滿足人們各種口味和烹飪的需求。對於喜歡健康飲食的人來說,可以採用最簡單的烹飪方式,例如煮、蒸、烤,輕輕鬆鬆就可以製作出低脂肪、低卡路里的健康美食;如果追求口感和風味,則可以透過炸、炒、烘烤或更多的精細加工等,變化出各種風味美食。

馬鈴薯在料理中有著無盡的可能性,從簡單的英式烤馬鈴薯、美式薯條、法式香煎馬鈴薯,到精緻的荷蘭馬鈴薯泥、日本馬鈴薯沙拉、西班牙馬鈴薯煎餅、中式馬鈴薯粉,還有德式馬鈴薯餃子……,甚至還有馬鈴薯餅乾、馬鈴薯麵包等等,世界各地對馬鈴薯有著多種形式的風味料理。這個其貌不揚的根莖類食物,總能給人們帶來驚喜的味覺享受。

兩個小孩正在開心地吃著炸馬鈴薯。

馬鈴薯保存方式:延長美味的秘訣

馬鈴薯具有良好的保存性能,新鮮馬鈴薯在距離發芽之前的一段時期稱為休眠期,只要條件適宜,馬鈴薯的休眠期可達數週甚至數月之久,這也使得它成為許多家庭儲存的主要食材之一。

如何讓馬鈴薯保持較長時間的新鮮度?金菩提宗師在直播中介紹到,最佳的馬鈴薯保存方式是放置在乾燥、避光、通風良好的地方。例如用報紙包裹或裝進深色紙袋中,放在通風良好的陰涼處。注意避免潮濕、高溫和陽光直射,否則會促使馬鈴薯快速變綠、發芽、腐爛。此外,還要避免將馬鈴薯與水果一同存放,這樣便可延長馬鈴薯的新鮮期,並保持其營養價值。

馬鈴薯種植:獨特的繁殖方式帶來生存優勢

馬鈴薯種植獨具特色,依靠自身的塊莖便可進行無性繁殖。因此相較於其他農作物,馬鈴薯不僅生長周期較短,而且產量較高,這使得它成為許多農民的首選作物之一。此外,馬鈴薯適應性很強,且具有耐寒、耐旱、耐貧瘠的品質,即便是寒冷、缺水的高原地區,馬鈴薯依然可以茁壯成長。因此,世界各地都有大量的馬鈴薯種植地,從歐洲到亞洲,從南美到非洲,馬鈴薯種植在全球被廣泛的推廣和應用。

了解更多:金菩提宗師介紹馬鈴薯種植技巧

金菩提宗師特別介紹說,如果人類未來移民到火星,或許馬鈴薯可以成為首選的移植農作物。能成為星際移民的首選食物,這不僅僅是因為馬鈴薯能夠快速適應新環境,還因為它有著豐富的營養價值與諸多健康功效。

馬鈴薯功效與營養價值:三合一的優質食物

馬鈴薯營養價值很高,富含優質澱粉和膳食纖維,是可以作為主食的「跨界蔬菜」,因此被譽為「第二麵包」。同時,馬鈴薯含有多種維生素、多酚類化合物、礦物元素等,雖有「地下蘋果」之稱,但馬鈴薯所含的蛋白質和維生素C、B1、B2,以及鐵、鉀、鎂均明顯高於蘋果。由此可見,馬鈴薯可謂集糧食、蔬菜、水果於一身的三合一優質食物。

重要的是馬鈴薯脂肪含量較低,若作為主要食物,既有助於減肥消脂,還不必擔心營養不良。另外,金菩提宗師特別提醒大家,想減肥,必須要避免油炸或過度加工,否則不但破壞營養成分,還會大大增加熱量,反而導致肥胖。金菩提宗師推薦選擇清蒸、水煮或清炒的烹飪方式;若口感需要,吃的時候可以稍微沾一點醬油、醋等調味料。

此外,馬鈴薯還有很多健康功效。例如,有助於提高免疫力,調節血壓和血糖水平,還能促進消化,養脾胃,抗衰老,抗疲勞;具有消炎、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等作用;若將新鮮馬鈴薯片或汁液敷於皮膚上,不僅能減輕浮腫的眼袋,還可起到淡化色斑、除痘、控油、美白等功效。

了解更多:馬鈴薯的健康小偏方

了解更多:什麼樣的馬鈴薯不能吃?

馬鈴薯產地介紹:神的傑作

三位農人正在展示他們採收的馬鈴薯。

馬鈴薯最早起源於南美洲秘魯境內,海拔3000多米的安第斯山脈。可是這個隱藏於地下、外表又像土疙瘩一樣的馬鈴薯,人們最早是如何發現它的呢?

金菩提宗師說,馬鈴薯是神賜給人們的食物。因為當時人們面臨著嚴峻的糧食競爭,加上天災人禍不斷,人們便虔誠地向上天祈禱,請求賜予糧食。天神感動之後,便將一種既容易種植,又營養豐富的全能食物——馬鈴薯,賜給了他們。因此,馬鈴薯並不是地球上原有的配套食物,它的原始種子是從外太空來到地球上的。

宗師猜測說,或許神也收集了地球上各個地區的土壤,然後提取土壤中的某種元素,再結合太空的某種元素等等,經過一種特殊的組合之後,創造出了馬鈴薯的原始種子。所以馬鈴薯中既含有來自太空的元素,又含有地球本有的各種土壤的元素。或許這正是馬鈴薯能夠在世界各地的土壤中大量種植、繁衍生長的原因所在。

了解更多:金菩提宗師介紹:馬鈴薯是怎樣被神創造出來的?

馬鈴薯的文化意義:災荒時期的救世主

「馬鈴薯是神賜給人類的」,這種說法與馬鈴薯的一個古老傳說不謀而合。

傳說,在距今約7000多年前,一群印第安人被迫離開了危機重重的雨林,順著亞馬遜河來到河的發源地——科迪勒拉山系。然而,這裡植被稀少,山峰荒蕪,他們雖然遠離了野獸和毒蟲的攻擊,但同時也失去了豐富的果實和獵物。翻過一座大山之後,他們被眼前的景色驚住了:群山環繞之間是一個巨大的湖,湖面映著藍天,白雲彷彿要從湖面翻湧而出,靈氣十足。這裡就是海拔3800多米、後被印第安人稱為「聖湖」的「的的喀喀湖」。於是,他們高興地在此地安營扎寨。

印第安人稱為「聖湖」的「的的喀喀湖」
圖片來源:Audley Travel

在這裡生存,仍然面臨著很多新挑戰——高海拔的嚴寒,果樹匱乏,糧食作物難以生長等等。有一天,他們又遭到低地區的部落入侵,食物被一搶而空。絕望的印第安人在飢餓中欲哭無淚,只好全部跪在的的喀喀湖旁,虔誠地祈禱上蒼賜予他們食物,讓他們活下去。上蒼好像聽到了他們的禱告,真的給了他們一袋種子。印第安人感激涕零,種下以後,不久就長出茂盛的植株,還開出漂亮的花朵。

然而,美麗的花朵又吸引了一批入侵者,但是他們巡視一番就離開了,因為發現這只是一堆能看而不能吃的植物。印第安人一開始也對此感到苦惱,只見開花不見果實,於是他們又向上蒼祈禱。上蒼告訴他們:「真正能吃的部分藏於地下,把土地刨開就會發現食物了。我知道入侵者們還會回來,所以送給你們這種特殊的食物。」此後,他們依靠馬鈴薯擺脫了生存的困境。

(故事摘自《馬鈴薯傳奇——它是如何成為世界糧食的》)

印第安人對馬鈴薯是充滿敬意的,甚至把它當成圖騰來崇拜,他們認為馬鈴薯是有靈魂的聖物,是「生長之母」、「豐收之神」,所以他們尊稱馬鈴薯為「巴巴司」,並在豐收季節舉辦大型的「巴巴司」豐收活動。

後來,馬鈴薯從南美洲傳到歐洲,從亞洲傳到非洲。在馬鈴薯遊歷世界的過程中,一度被賦予神聖的光環,甚至成為皇室的座上賓。很多面臨災荒、戰爭的國家,因為馬鈴薯的到來而躲過飢餓和死亡,人口得以暴增,國家實力隨之增強。例如,馬鈴薯在愛爾蘭的一兩百年期間,愛爾蘭的人口從100萬增加到850萬。

四個參加澳大利亞馬鈴薯節的女人
圖片來源:Australasian Special Events

現在,馬鈴薯種植地已遍佈全球150多個國家。每個產地都有著不同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孕育出來的馬鈴薯也獨具風味,再加上人工改良、開發,全球的馬鈴薯已有5000多個品種。馬鈴薯早已不單單是一種美味的食材,它還在各個國家的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不同角色,蘊含著深遠而豐富多彩的文化意義。

了解更多:關於馬鈴薯的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