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
供品通常都是选择最珍贵、最美好的物品,至少也是新的、乾净的,否则可能会因为亵渎神佛而生罪过。然而,在佛陀时代,一位老妇人将一碗剩饭供养给佛陀,佛陀却说她未来将因这份供养而获得无上福报,成为天人乃至成佛。
老妇人的这碗剩饭究竟有何殊胜之处?请听金菩提宗师慢慢道来。
【你将获得】
- 明白供养的最高境界
【精选禅语】
- 觉悟也是需要资粮的。
- 想成为慈悲的人,先从布施开始。
- 无所求的供养是最高的供养。
【文字内容】
有一次,佛陀和上首座弟子阿难到一个城市托钵化缘。但是这个城市的国王崇信的是不同宗教,也就是婆罗门教。而且国王在某人的挑唆下,命令整个城市的公民不能供养佛教人士。从佛陀、佛弟子,到佛教出家人,一律不得供养,违反者会被罚款并且给予各种惩罚与警告。
托钵化缘的目的,除了是佛陀与众弟子必须饮食之外,本身也是与供养者结下善缘,让其种下一份功德的种子。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心想:我要和这里的人结缘,看看这个城市有没有几个有慧根和大福气的人。于是释迦佛和阿难就来了。
他们辛辛苦苦绕着这个城市的街道走了整整一大圈子,从早晨走到下午三点半,结果一碗饭都没化到。所有的人家和商铺一见他们来就把门关上,或者假装听不见、看不见。因为他们要是有供养佛僧的行为,是会被国王罚款、惩罚的。人都是需要教育的,何况这些公民还不懂得佛陀的伟大,所以都故意躲着。
从人的角度来说,当时的佛陀和阿难已经走得又渴、又饿、又累,加上有点岁数,腿都走软了。眼看接下来就要走向城门,离开这个城市了,还没有化到一滴水。正失望的时候,有一个佣人老奶奶正在往外清理主人吃剩的饭。老奶奶远远看到佛陀和阿难,心想:这两位托着钵的人,好像是传说中的佛陀和他的弟子。走近时,老奶奶看愣了:“哇!好伟岸的一位美男子啊,这种风采真令我神往。无关乎信不信他,我都应该去供养他、朝拜他。”老奶奶就发出这么一个愿望,眼睛直勾勾地看愣了,就像看到非常崇拜的电影明星一样。她正看得愣神的时候,佛陀和阿难走过来了。
她赶紧向他们打招呼,关心地问:“你们化到缘了吗?”
佛陀摇头说:“没有。”
老奶奶一看,钵里头空空如也,一滴水都没有。看他们走得嘴脣都乾了,两眼也无光。老奶奶非常地善良,也非常崇敬释迦牟尼佛,于是合掌说:“伟大的佛,其实我不知道怎么做才好,我特别想供养您,想做天下最美的美食供养您。”
阿难说:“可以可以,你现在有吗?”
“没有,这都是主人吃剩的饭。”
“如果你想供养的话,即便你目前没有美食,但是剩下的这些饭你想供养吗?”
老奶奶说:“那怎么行!这是人吃剩下的饭,我要是拿来供养两位尊者的话,是一种亵渎,我怎么好意思,我没这个胆量。我希望做最美的美食来供养。”
阿难说:“你看我们在城里走了一圈,没有一个人敢供养我们,如果你敢供养,现在马上就可以供养。剩饭也是你的一份心意,关键是你的心一到,佛就知道了,老奶奶。”
老奶奶说:“真的吗?剩饭也能供养?”
“能,你只要敢供养,我们就敢接受。”
于是,老奶奶含着眼泪,不好意思地将剩饭倒在他们两个人的钵里。当佛陀接到这个剩饭之后,脸色、气色、眼神立刻变了,就好像吉祥的光开始散发出来,而且佛陀的面孔立刻露出特别开心的微笑,眼神都放着光芒。
阿难很少见到佛陀这么开心,吃惊地问:“佛啊,您为什么这么开心呢?”
佛陀说:“我看到了这位老奶奶的未来。”
“那您讲给我听听,是怎么回事?”
“这位来供养的老奶奶,从今以后未来的十五劫,都会是天上人间最吉祥、最富贵的人,她的富贵无人可以比。”
十五劫是多长的时间呢?645亿年,那几乎等于永恒。所以佛陀看到这位老奶奶供养了这一碗剩饭之后,获得了最吉祥、最富贵、最美丽,几乎等于永恒的生命状态。当他看到那个状态的时候,内心发出了慈悲而赞叹的微笑,觉得这位老奶奶太吉祥了。
这是在《大智度论》当中所提到的故事,书中还记载,这位长命、大富大贵,并且已经获得天人成就的老奶奶,未来还将成就辟支佛果。就是接近最圆满的佛果,也就是能成佛,成佛就等于与宇宙共生存。
在古代,就是佛陀在人间的时期,其实有很多位巨富和发心的供养人,论金钱的话,比这位老奶奶供养的要多上亿倍,但是他们所证得的果还不如老奶奶,这是有原因的。
因为国王下令任何人都不可以供养佛、供养佛教僧众,而她是在抗着命令供养佛陀;并且佛陀饿着肚子,在这个城市转了快一天,姑且不论佛陀有没有神通,知不知饿,可是老奶奶那种纯真善良,与最最纯洁的恭敬,是使她能获得无上福报的原因。
她在供佛的时候有所求吗?一个做女佣的老奶奶不懂得那些回报,她只懂得这位伟大的修行人让她欢喜赞叹,所以想要把世间最美好的食物贡献给佛陀。可是这个时候她手头没有可以供养的食物,所以阿难给她一个机会,告诉她:“你机会来了,哪怕是剩菜剩饭,如果你乐意供养的话,也都是功德无量。”
大家看到什么叫功德无量了吧?你想获得任何成就都需要资粮,也就是你愿意拿什么交换?比如说,你想要读到博士毕业,你要多少科目考第一,还要坚持多少年,还要遇上好的教授引导,可能至少努力十五年以上,才可能获得一个博士学位。
所以修行的成就也是需要资粮的,首先要有一个慈悲的基础。想变成慈悲的人,先从布施开始。因为一般人只是想获得,但在佛门的成就是让他人好,我才快乐。所以给大家说一个直白、掏心窝的话:有所求的供养,境界比较低;无所求的供养,才是最高贵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