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語】

一切事物的源頭,都來自於起心動念那一剎那所產生的感覺和認知。《圓覺經》中的法偈:「從於本因地,皆以智慧覺。」說的是諸佛的因地法行,即諸佛最初的修行無一不是從因地發心,開啟內心本具的清淨智慧,照見無明本質,獲得最終的覺悟通達。可見每一個起心動念對於修行者來說是多麼重要!

生活中,面對繁雜的家庭瑣事、不聽話的孩子、不理解自己的另一半,該如何把握自己的起心動念?如何開啟內心本具的清淨智慧?當無明煩惱生起時,又該如何對治?如何把控情緒?

請跟隨金菩提宗師的講解,深入觀照內在的心靈境地,看透情緒和煩惱,學會把握起心動念,找到一條通往家庭幸福、人生美好、修行有成的秘密捷徑。

【你將獲得】

  • 觀察起心動念的重要性
  • 學習如何把控情緒
  • 了解如何做一個好家長、好老婆、好丈夫
  • 不起煩惱的方法
  • 獲得智慧覺悟的方法

【精選禪語】

  • 能控制好情緒的人,是有智慧的人。
  • 若想跨越因自私所引發的煩惱,就要做一個慈悲、寬容、心如大海的人。
  • 要想把握情緒、控制好情緒,就要「不貪」。
  • 盲目的笑是愚昧;盲目的哭是無知,只有平靜,甚至接近於冷靜,才能心安。
  • 唯有不貪,才能保持清靜;唯有清靜,才能生出智慧。
  • 能夠冷靜下來的人,才不會去執著。
  • 平靜則長壽。
  • 用慈悲之心經營好自己的人生與家庭,未來就會是美好的。
  • 妻子負有教化丈夫的責任。
  • 若要問人生為什麼有這麼多苦和災難,不妨先想一想自己做好該做的事了嗎?
  • 一切起心動念,都應該發自慈悲之心。
  • 佛,就是一個普通人經過並克服無數災難、障礙之後覺悟的智者。
  • 一個覺悟的人就是佛。
  • 人會因為有能力而變美,更會因為慈悲而變得更美。
  • 要想覺悟,便要從把握起心動念的那一個念頭開始。
  • 心中有愛,方法自然會生出來。
  • 佛弟子只講付出、布施,不圖回報。

【文字内容】

「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廣大,難度無緣之人。」佛法雖然神奇莊嚴,但是也很難度沒有緣的人。大家有機會學到使人智慧覺悟的佛法,表示是有功德根基的。如果自己和祖先沒有做功德的話,即使有人對你說佛法,你也會覺得對方在開玩笑或騙人,或以各種理由拒絕學習;如果沒有慈悲學佛的基礎,即使迷途也不知返。

不論基於任何理由或機緣,能來這裡上課的人真的都是有功德的。不論是因為有點頭痛、失眠;因為失業致使心中煩惱;因為婚姻不睦產生煩惱,或是發現自己有癌症,都沒有關係,這些都是因緣。在這一生之中,只要有機緣學習真理,就註定了未來一定有機會從人生的困擾中解脫出來。

其實如果僅從簡單的念佛來說,你解不解脫與我有什麼關係。但是對我來說,我總是希望跟我學習過的人都能真正受益。如果大家僅僅是學習一種念佛的方法,每天苦苦地修、精進地念佛,即使沒有人講解與引導也會受益。有人可能會在念佛之後感覺很幸福,身體也越來越好,但是卻依然不懂道理,等身體好了之後,便有可能繼續做錯事。所以,我必須把道理告訴大家,大家聽了之後便會明白,讓自己感到痛苦和得病的原因到底是什麼。當我為你們把道理分析清楚之後,大家就能懂得是非好壞,下一次才能不犯同樣的錯誤。

傷害往往來自於錯誤的決定

這一次我特別提醒大家,若能擁有三種光明之中的「識光明」,不但能夠更加深入廣闊地看待和分析事物,還能夠在意念剛生起的時候,細心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判定這個意念的好壞。有些事情不一定能夠立刻分辨出好壞,尤其是事情往往都有好和不太好的一面。

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太好?那就是慈悲和傷害的差別。有時候僅僅一念之差,就會造成傷害,但是當事人還渾然不覺,甚至認為自己是有道理的。很多時候,傷害不一定導因於刀槍、毒品、打罵,而是來自於一個錯誤的決定。雖然這個決定是錯誤的,但多少是經過思考,或是思考加衝動之後的結果。大家想一想自己在做決定時,是不是曾經發生過雖然思考了卻仍然衝動的情況?

比如說,某人有一天遇到10年前的一位仇人,如果他當天是冷靜的,只思考一下之後,便決定不報復對方了。相反地,如果他當時很衝動,想起他媽媽對他講起過去因仇人而受苦的往事。在那種情緒氛圍與環境下,他一見著這個仇人便感到格外憤怒,心想:好啊,昨天我媽還講起你以前欺負她的故事,今天總算讓我遇到你了,我要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這種理智加情緒的波動,便是沒有智慧。

不論人們處於情緒好、壞或有點低沉的時候,所做出的決定都非常容易受到情緒左右。我們的心靈不僅特別脆弱,也時時刻刻受到情緒的影響。情緒就像魔王和鬼怪般控制著我們,情緒經常失控的人,常被醫生判定為精神病或憂鬱症。

中醫經常會依據生理和陰陽學說,判定某些脾氣暴躁的人是肝火過旺。有些人天生肝火就旺得不得了,即使天天吃冰鎮西瓜還是繼續發火。這沒辦法,因為他們天生就是個火箭筒,而且不分性別,男女都有。

從男女性別來說,一般而言,男人屬陽,女人屬陰,可是有些男人簡直就像是個冰桶般,發不起火來,而且走路還佝僂著腰,像大蝦一樣,沒有火氣。相反地,女人雖生性屬陰,但有些女人卻是陰中之火,每天燒啊燒的,把她老公燒得比蝦皮還脆弱。她的孩子也被火烤得只想逃,只能通過上學等機會走得遠遠的。

跟我學過這一課之後,希望你們永遠記得要隨時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並且注意觀察和把控自己的情緒。當你們自己的那匹「情緒烈馬」不顧一切地往前衝的時候,要記住勒緊韁繩,讓「牠」慢下來,安撫「牠」,避免「牠」衝動。或許也可以靜下來洗個涼水澡,讓自己先不要發火,明天一切會更好。

嗔怒之火足以燒去整片功德林

生而為人,我們都受著情緒魔王的控制,不是少部分,而是人人都受它控制。有沒有人從來沒有情緒的?恐怕沒有。凡是人都難免會受情緒控制,即使我在教你們,我有時也難免會受情緒的影響。但是,如果我們在同樣的生活情境下做對比,也許你們會發現,在很多情況下,當你在發火時,我並沒有發火。有時,我大聲喊別人,是因為我嗓門大、我開心,而並非發火;有時,我發火是假的。但是,我會不會真發火呢?也會,只是比例少。我能大約觀察到並且操控自己的情緒,有時我之所以發火,是因為到了某個節骨眼上,我覺得自己應該要發火了,否則別人會覺得我不正常。為了滿足別人的需求,所以我就發發火吧。

至於我會不會有情緒低落的時候呢?也會。當我情緒低落時,我是怎麼做的呢?我要嘛念佛,要嘛念咒。如果我被某個情境弄得情緒實在太低落了,即使念佛念咒也不管用,那怎麼辦呢?我就上網去找笑話,或找一些搞笑的東西來看,先不管對錯,只要搞笑就行,先平衡自己的情緒。大家都要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至少要能夠讓自己恢復到正常快樂的狀態。

我能觀察到自己的情緒問題,並試著去調整它,有很多人根本沒有注意到自己的情緒,甚至在發完火罵完人之後,才發現罵錯了,傷到了不該傷的人。本來批評一下就好了,結果竟動棍子打人了。這樣就是過分了,這把嗔怒之火將會「火燒功德林」啊!

在一個人發火時,他的語言和身體行動一定是過分的。以法官判決為比喻,當法官在宣判罪責時,由於他並不認識罪犯,既然有人犯了罪,他自然就按照法律的法條來治對方的罪。宣判時並沒有情緒,哪個罪犯都一樣,到了他那兒,犯了什麼罪,該關多少年罰多少錢,就關多少年罰多少錢。但是,如果換成我們自己呢?我們很難成為一個公正平等的法官,甚至還可能會縱容自己。為什麼?因為涉及到自己的利益了。同樣的,令我們發火的事件,都是因為傷害到自己的利益,所以令自己發火。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發火應該是既不客觀也不公平的。

智者能看得夠高、夠遠、夠深

能夠長時間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而且不是刻意壓抑情緒乃至要吃憂鬱症藥物的人,通常一定是有智慧的。因為他看待事物的高度、廣度、深遠度一定是巨大甚至是跨時空的,否則一定會有情緒。

舉例來說,在比較有修養、四代同堂的大家族裡,通常老人家或者爺爺輩的人都很少發火。看到兒子、孫子在吵架等等這些是非時,他覺得等他們吵夠之後就不吵了。即使兒媳婦來找他,對他說,「公公啊,您看看他們父子都打起來了,您來勸勸吧。」他可能還是覺得,他倆都有火氣,讓他們打吧,打完沒力氣或分出勝負之後自然就不打了。

當然,老爺爺這種態度不一定是智慧,但至少他沒發火。他為什麼沒發火呢?因為他看多了,深知人就是那麼小心眼,總是你爭我鬥的,而且即使他出面勸阻也沒有用,不如讓他們打,只要打完,或者等他們到了老爺爺這樣的年齡就沒事了、不打了,也沒力氣打了。這也許不是智慧,而是一種經驗。真正具有更高智慧的人,在年齡還沒那麼大的時候,就已經把類似的事情看透了,知道發火是沒必要的。

一個有智慧的人,即使沒有經歷過太多事情,卻仍然可以做出精準的分析、判斷。就像《三國演義》中足智多謀的諸葛亮一樣,早在他還沒有從山溝(編註:意指偏僻的山區)裡出來時,就已經將大約15年之後三分天下的國家局勢預測好了。他甚至連收服這些國家的戰爭時間點,以及應該怎樣分工、分配等問題都計劃好了。請記住,諸葛亮不是神,他是一個人。因為他的智力比較發達,大腦比較清晰,在認真地分析判斷之後,他認為自己所判斷的事情是有可能發生的,結果就真的發生了。

自私,是家庭分裂的罪魁禍首

今天,我要重點提醒大家的是,要時時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和情緒的把控。當一件事情發生時,無論該不該發火,畢竟不是唱戲,而是真實的人生。尤其是我們發火的對象很少是仇人,往往都是家人。很多家庭之所以四分五裂,就是因為彼此太不見外,覺得反正是自己人,不需要修飾語言,不需要講究禮貌,結果就把一個本來完美的家庭變成破碎的。

就像一只完整的陶瓷碟子,一旦摔碎了,即使科技再發達,能夠用膠把它重新黏好,恢復看似完美的,但其中有沒有裂紋呢?修復之後的完美,畢竟只是摔碎後的完美,即使黏好所有的碎片,但裂縫都還在,它畢竟已經不如原本那樣美、那樣好用了。但是有幾人能把握好或看透這一點呢?

大部分人在結婚拜天地的時候,總是期待能夫妻敬愛、白頭偕老,甚至許下海誓山盟,直到海枯石爛也不變心。結果還不到三四年就變心了;到了十三四年,心就變得面目全非了。有些同修,尤其是女同修,當回到家讚美另一半的時候,對方往往會驚訝得以為老婆吃錯藥了,然而讚美老公之後所得到的回報通常是好的。

很多家庭就如一盤棋,夫妻之間隔著楚河漢界互相對奕,彼此都想弄死對方,但如果有一天真失去了對手,又覺得人生無意義。很多夫妻之所以不離婚,就是為了可以一起吵架。有些人的家庭關係的確有點這種感覺,真正能夠融合在一起並且時時都快樂的家庭,畢竟是少數,多數的夫妻都在彼此競爭著。

上述這樣的夫妻關係中少了什麼呢?最關鍵的就是少了一份慈悲,多了一份自私。比如先生多給了媽媽一點錢,老婆就說,「你看,你給你媽、你弟、你哥多少錢啊。」雙方爭執的重點都在錢上頭,這就是因為自私自愛所致。很少有女人會從娘家弄出爸爸的錢來給先生花,只有家裡不同意這樁婚事,雙方剛私奔的時候才會有這種情況。即使如此,等到結婚三年之後,一般也都變了,老婆會盡量把錢搬回娘家,真正會把娘家的東西搬回婆家來的是少數。

多數家庭與夫妻之間的爭鬥和煩惱,都來自於私心太重。私心,正是造成家庭分裂的最深陰影。

婚姻是世界上最難的事情之一,法國有個皇帝叫拿破崙,娶的老婆很漂亮,是當時他們那個國家著名的美女。有一位作家或記者曾經問拿破崙:「在一個國家和一個漂亮女人之中,如果你只能選擇一個,你會選擇哪一個?」

拿破崙說:「我寧可選擇一個國家,因為女人太難搞了。」

哪怕像拿破崙那樣一位政治、軍事上的強人和偉人,也不一定能將婚姻處理好。尤其是如果你所面對的女人既自私又沒辦法對話的話,就更是難以處理了。比如當男人說「我要征服世界」時,女的心裡只管想著,「你征服你的吧,我要將你的金銀財寶全部搬回我娘家去。」如果你是男人,你生不生氣?這些都是自私所引起的家庭煩惱。

凡是為人寬容無私的,結果將大不相同。我曾聽過很多位女同修讚美老公非常寬容,也很照顧她娘家的人,像這樣的男人就是好男人。他老婆之所沒跑掉,就是因為他既寬容又大方,還會照顧老婆娘家人的經濟利益、榮譽利益等等。雖然他有時候說話也不好聽,但還是讓老婆覺得他好大方、好君子、好大丈夫,心裡挺佩服的。

心如大海,寵辱不驚

希望大家都能學會「善於觀察及把握自己的起心動念」。一個人若想要跨越這些因自私所引發的煩惱,就要做一個慈悲、寬容、心如大海的人。就像我第一節課講到的,要做一個擁有「大心」的人,能够心如大海,無所不能包容。這樣的人能將世界看透,無論是什麼樣的人、事、物,他都能接受。

無論男性或女性,若能成為這樣的人,那就非常了不起了。只要擁有這樣的心胸,就沒有搞不掂的事情,也不會有維持不了的家庭和婚姻,因為他的心比天都大。別人犯了錯,他不僅能包容,還有耐心慢慢教育對方。記住,大心就是心如大海,心如天空。

不過,光有了大心還不夠,還要能寵辱不驚(編註:將得失置之度外)。當利益、煩惱,也就是好事、壞事發生的時候,請注意觀察自己內心的覺受是什麼。如果利益來臨的時候,你觀察到自己的心是快樂衝動的話,表示你的心是不平靜、不公平的。如果你為了保持這種快樂,而繼續創造讓自己快樂的條件與環境的話,隨之而來的可能就是悲哀了。為了快樂而快樂,悲哀一定會來臨;為了悲哀而悲哀,便會走上絕路。

學佛的各種境界

學佛的初級境界是為了離苦;第二級境界是為了得樂;第三級境界,也是最高級的境界,則是為了平靜、心安。怎樣才能心安呢?就是沒有自私、沒有貪欲、不受情緒波動的影響,便能安得了心。就如佛像上的表情,大多是似笑非笑的。

曾經有個小朋友問我:「師父,我們家也供佛像,佛像上有一點笑容,可是,不是說佛教徒將來能往生極樂世界嗎?佛既然已經在極樂淨土上了,怎麼沒見佛哈哈大笑呢?」

孩子的這句話讓我深受啟發。真正的極樂世界,真正的解脫,就是哈哈大笑嗎?別忘了有句話叫「樂極生悲」。盲目的笑是愚昧;盲目的哭是無知,只有平靜,甚至接近於冷靜,才能心安。

再複習一下,觀世音和文殊兩位菩薩的道場分別是什麼?觀世音菩薩的道場位於紫竹林中,竹子代表清涼,象徵著心的清淨。至於人稱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的道場稱為清涼山,象徵著深層的禪修狀態──無悲、無喜;無生、無滅;無垢、無淨。沒有骯髒,沒有乾淨;沒有生,沒有死;沒有好,沒有壞;沒有起,也沒有落;沒有男,也沒有女。

大家知道,當任何一種差別產生之後,人的心就會動。比如男女之間為什麼會彼此喜歡呢?是因為性別差異。如果没有男女的差異,既不是男的,也不是女的,就沒有異性之間的喜歡,也沒有異性之間的追求了。如果某人在公司裡,工資和職位沒有起落,他既不是總經理,又不是下屬,和其他人之間沒有利害關係,自然也不需要跟人吵架了。這也就是為什麼當人心沒有上下、高低、好壞、左右、男女、起伏等等浮動時,才能是清淨的。

不貪不愛不恨,讓心歸零

怎麼入手才能把握和學到讓「心不動」呢?首先要有一顆無貪欲之心,隨時提醒自己「我不貪」,唯有不貪,才能保持清靜;唯有清靜,才能生出智慧。還有,「不聽」,對任何會讓心情浮動的消息都置若罔聞,沒聽見。此外,記性別太好。人總是會自尋煩惱,甚至連做夢時的情節也會令自己煩惱。比如有人做夢一直被人追殺,當他醒來之後會不會感到心驚或煩惱?像我,也曾做夢被人追殺,可是一醒來就忘了,連剛才做的夢都想不起來,所以,記性不好也能解脫。有些人記性好,連夢中賺了多少錢都數得很清楚,一醒來之後,發現一分錢都沒有,就會感到特別生氣。有些記性好的人經常會取笑記性不好的人,其實記性好壞各有利弊,記性不好的人更能解脫。

如稍早所說,沒有貪求,就減少了很多情緒的產生,所以,要想把握情緒、控制好情緒,就要「不貪」。再次提醒大家,情緒隨時隨地都會產生。有情緒,就可能產生偏差;有愛好,就可能會過度付出;有真愛,更是會過分地付出。就如父母對待親生的孩子一般,心甘情願地用一生為他付出。所以,當感覺好的時候,未必是好事,因為你可能會因此多付出很多;同樣地,當感覺討厭或憎恨的時候,也不一定是好事,因為你可能會在無意間掠奪、欺騙、坑害對方,這也很麻煩。

相反地,如果能夠不愛不恨,就能保持在「零」的狀態。水在攝氏零度以下開始結冰;到了水多的地方,比如湖泊或河流,雖然底下的水還沒結成冰,但是水面就開始結冰了。一般而言,當水的溫度降到攝氏零下一度以下,一定會結冰。

春天的時候,有些地區中午的溫度上升到攝氏三度,晚上則降到零下兩度。所以水在晚上結冰,到中午又融化了,它就在一個臨界點前後從實體的有變成虛無的有。事物也是一樣,當我們不去執著於它的時候,它就從實體的有變成虛無縹緲的有。就好比溫度升高了,讓固有的冰變成了水,當溫度再升高,水就變成了氣。愛情也是這樣,大多數戀愛中的人就像大腦發燒似的。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說結婚就是結「昏」,因為被愛情沖得昏頭轉向了。

能夠冷靜下來的人,才不會去執著。尤其是在意識產生的剎那(編註:起心動念),若能既不追求愛也不追求恨;既不貪得也不怕失去,心便是平靜的。平靜則長壽。任何貪執和討厭的念頭都是不好的,因為它容易讓我們的行為出錯。以上所講的內容稍稍有點高度,所以我只講一點點,希望大家學著去觀察自己。

成為孩子心目中的菩薩

有沒有人開始觀察自己的情緒了?有人說,在上課期間感覺挺好、挺幸福的,好像修行有成了,可是一回到家之後,就好像下地獄一般。比如剛給家人一個美好的問候,兒子就說:「媽,妳精神有問題啊?」再比如妳對兒子說:「我好愛你啊!」他回妳說:「妳咋了媽?發燒了嗎?」所以,任何改變都要順應「民情」好吧?請記住啊!當我們和家人之間的說話習慣突然改變的時候,家人一開始一定是不適應的,但是只要說上十遍之後,家人就會感到很歡喜很幸福。

大家要有一顆正確而勇敢的心,只要確認是正確的行為就去做。以上述那位媽媽為例,因為她剛開始以正確的態度表達感情,所以她自己不適應,家人也不適應。如果因此而不再那麼做了,就說明還沒有深入理解什麼是「正確」。用慈悲之心經營好自己的人生與家庭,未來就會是美好的。

想讓兒女更乖、更聽話、將來更有出息的話,一定要以溫和的態度對待他們。尤其是為人母親者,要以慈悲溫柔的形象和行為對待孩子,成為兒女心目中的菩薩,這樣一來,孩子就會自動變乖了。比如妳正在念佛,孩子吃飽喝足了,正打算去上學,妳對孩子說:「你去上學,我在家為你念佛。」

他問妳:「媽,妳念什麼佛?為什麼念佛?」

妳說:「兒子,媽媽在求觀世音菩薩保護你。」

不管孩子信不信佛,他都會覺得心裡好溫暖,放學後早早就回家,回家後乖乖地寫作業,甚至還會幫忙洗碗、掃地。相反地,如果他出門上學前,妳兇巴巴地告訴他,「晚上不准晚回來,晚了的話,看我怎麼收拾你」等等的話。妳兒子就開始產生反抗的心理,即使表面上不動聲色,他心裡也在造反,甚至早早就下定決心要逃跑,悄悄地在心裡說:我今年才12歲,反抗不了妳,等我18歲一定要跑得遠遠的。

好老婆的六種角色

至於怎樣才能成為好老婆呢?一個好老婆扮演著多種角色,第一是妻子;第二是媽媽──妳老公的媽;第三是精神導師;第四是廚師;第五是女傭;第六是剩飯桶。以上六個法寶,就是女人扮演好妻子這個角色的關鍵。只要能身兼以上六種職務,就能成為一個完美的女人和妻子。

老公的好壞,尤其是遇上大事時懂不懂道理,妻子負有教化的責任。有人可能會說:「誒呀,沒想到我這麼高級,還能承擔教化老公的責任?」那是當然,比如妳平常為人很大方、慈悲,思維也很大氣,在人前表現得既莊重又柔軟,可是妳老公卻像隻猴子似地上躥下跳,那樣行嗎?這時候就要靠老婆教化了。

有很多老婆在人前表現得很平靜,私底下卻經常手腳並用地對老公做出各種明示、暗示。比如桌上微笑,桌下不斷用腳或手捅老公,眼神中暗箭、飛刀、拽繩齊發。還有的老婆會對老公說:「當我伸三根指頭時,你就跟人問好;伸兩根指頭時,就要向眾人告別;伸一個指頭時,表示我餓了。」遇上老公記性不好的,甚至記不清到底幾根指頭是啥意思。

像這樣子指導老公的,其實是好老婆。有的老公就好比家裡養的一隻小狗,剛開始什麼都不懂,不僅滿地亂跑,還會隨處大小便,是需要訓練的。身為主人,你有義務將牠教化好。教化老公也是一樣的,要把老公當寵物,如果老公不懂事,那就是老婆的責任。

我就不說老公該怎麼做了,反正只要好好做人,做一個大方、寬容的男人,最重要的是要做一個敢於擔當責任的男人,就是好老公。當一個男人娶了妻子,生了孩子之後,就要把家庭的責任擔負起來。很多人回憶起兒時的父親時,都會覺得父親好偉大,覺得父親就是自己的山。我聽了之後覺得好震撼,父親對孩子而言就是一座山,為家人掙起整片天空。好令人震撼的語言,但這就是一個好父親該有的擔當。

家庭是需要經營的,一個女人既要經營好家裡的男人,還要經營好自己的孩子,因此,女性在家庭裡的角色是特別重要的。想要培養出好男人、好兒女,女人的責任特別重大,因此,千萬別忘記女人的六種角色。再複習一遍,有哪六種角色?第一種是妻子;第二種是媽媽──妳老公的媽,但是不能說出來啊,你要指導他;第三種是精神導師;第四種是廚師;第五種是女傭;第六種是剩飯桶。其實還有採購員的角色,負責買菜、買雜物等等。女性扮演著這麼多角色,但是可能從來沒想過,自己竟然還扮演著類似老公的媽的角色。我只是把它形象化,便於大家想像罷了,其實真正成熟的夫妻關係,當然是平起平坐的。

再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在電影之中,尤其是後宮的宮鬥戲中,當某位妃子討厭某個將軍的時候,為了滅掉這個將軍,會故意裝作聽到了一個關於這位將軍既高又帥的傳聞,並且故意經常在皇帝面前說:「聽說張將軍很高很帥啊,我們後宮的妃嬪都有點喜歡他。」

請問皇帝聽了這話之後會有什麼感覺?一位心胸寬大的皇帝可能會說:「妳別打聽那麼多閒事,安分點。」但是,如果她在七天內說了八百遍同樣的話,皇帝會如何呢?皇帝可能會氣得把那位將軍殺了。為啥呢?因為他長得帥。可能要到殺了他之後,皇帝才會發現是有人刻意要陷害他、謀殺他。

一個妃子的枕邊風(編註:比喻妻子或情婦在男人身邊所說的那些慫恿、鼓動的話語)都能殺人,難道妻子在平常的生活之中就不能教化、引導自己的丈夫嗎?就算直接說出的話他不肯聽,只要慢慢以鼓勵、帶頭的方式引導他,他多少都能聽進去。比如先生愛賺錢,妳就對他說:「你不念佛我來念,老公,你去上班吧,我為你念佛,求佛保佑你,讓你事業飛黃騰達。」妳看看妳先生會不會阻止妳念佛,不可能吧?他甚至會希望妳多念一點,好讓他做生意多賺錢,有更高的成就感。

男人要執掌家業,也總希望能獲得一種成就,因此,當妻子這樣表達時,他是不會反對的。在這種情況下,妻子念佛是在幫他、度他,無異於他的精神導師。一個明理的男人應該這樣子,這個角色更重要。

菩提的女同修多,有很多女同修沒有自信,認為家裡賺錢的是老公,所以在家都不敢說話,這是錯誤的。即使女同修不出門去賺錢,可是有很多人家裡的錢都是女同修在管。女同修之所以沒有自信,是因為忘了自己角色的重要性。要知道,老公是在為妳、為兒女賺錢,如果妳對這些金錢沒有擁有感,那可不行,妳不僅要擁有它,還要管好它。除此之外,妳還要把老公管得更好,把兒女教育得更好,這是身為妻子的重大責任,妳不能逃脫,而且不能找人代替。想想,如果妳老公不乖,妳請妳姊姊來教訓妳老公,那樣合理嗎?或是妳請妳妹妹來教訓妳老公,那更使不得,危險!這種活兒是自己的,就像吃飯一樣,不能借助他人之口,一定要自己親自來,逃脫不得。

以慈悲為本,以愛與感動為橋樑

無論男人女人,很多人都是在一不注意間就長大、結婚了,但是你們真的懂得怎樣做妻子、丈夫嗎?真的懂得怎樣做父親、母親嗎?這些角色好難啊!也許你已經30歲、40歲;也許60歲、70歲,但是人生的功課你都學懂了嗎?我相信多數人一直到今天之前還是不懂的,但是從今天聽了我的課之後,你們就會懂了。

一個成熟的人,無論是身為女性還是男性,所肩負的使命和責任都是巨大的。如果你的孩子不孝,可能是身為父母的你們自己造成的罪過。如果你們沒有盡好自己的本分,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又憑什麼去要求孩子?如果妳老公出了錯,即便是老公自己的過錯,也有很多是老婆促成的。同樣地,有很多老婆所犯的錯誤也是老公促成的。

人生並不單純只要自己活得好就行了,我們都活在一個生命的鏈條上,每個人都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如果與上方的環節銜接不好,與下方也可能會脫節;如果與左面銜接不好,右面也可能會失控。所以,人生其實是活在一種虛空之中,上下左右都和我們有關係。比如上方的長輩、祖宗、父母、公婆;下方的兒女、兒媳、孫子、孫女。不論上、下、左、右的關係,我們都要把控得很好,人生才能是自在安全的。若要問人生為什麼有這麼多苦和災難,不妨先想一想自己做好該做的事了嗎?

我希望同修們、朋友們要有慈悲心,能打從心眼裡懂事起來。今天回去之後,別忘了讚美你的家人,讚美你的孩子。不是要你欺騙他們,而是要你打從心裡去愛他們。

一個最善良的人,要有樂於付出和給予的意識和行為,而非只知索取。什麼是索取?就是凡是「我」覺得好的,你都要給「我」;你是「我」的兒子,你一定要賺錢給「我」。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是絕對的,如果你以前沒有好好養兒育女,你的兒女可能會說,「我為什麼要賺錢給你?」就算你已經好好地養育兒女了,如果他們不懂事,賺了錢也照樣不給你。

要你們回家向兒女表達愛,目的不是為了要錢,而是傳達愛與感動。家人之間若是有愛與感動,當孩子主動給予你錢的時候,他們會給得很幸福,你花這個錢的時候也會花得好幸福。要用愛和感動作為溝通的橋樑,孩子光想起媽媽都會感到幸福。

就像我,我經常想起我媽來,而且一想起我媽,我就覺得很幸福,因為她總是疼愛我的。從小到大,我媽沒有打過我一下,也沒有罵過我一次。從小我就不是特別不懂事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也一直體諒著別人的心。即使這樣,我有時候生起氣來,還是難免會說出傷人的話,更何況沒有體諒別人的心,也就是自私心過重的人呢?傷害別人就會變成一種習慣,生活在我們周圍的人就苦了。希望所有跟我學習的人,所學到的是真正的精華,不只是用方法,而是用「慈悲心」待人。女同修回家之後要對家婆(編註:廣東、廣西、江西等地對婆婆的稱呼)好,目的不是要騙她的錢,也不是為了博取先生的歡心,而是真心地覺得自己是家婆的孩子,家婆就是妳的親媽,妳應該孝敬她。若是能這樣子,妳做出來的行為一定是非常恰當合理的。

如果妳從一個一切都不懂事的媳婦,突然間變得懂事了,他們一開始可能都會懷疑妳是不是有陰謀。然而,只要妳願意繼續維持著慈悲待人的好習慣,時間久了,他們就會覺得妳是真的變好了,變懂事了,日後他們會更加倍地疼惜妳。此外,妳的懂事與孝敬,也會讓妳的老公非常非常愛妳,因為妳成為一個真正的賢妻良母了。賢妻良母都是為了丈夫和兒女著想,而不會只圖謀自己的好處;賢妻良母都是忘我而為家庭奉獻一生的人。

苦與樂源自起心動念

佛菩薩們都是為了眾生而無我地付出,只有凡人、俗人、小人才會總是貪得無厭地一再索取。一個人若是一味地索取,就很容易變成小人,甚至變成惡人、罪人,就如有些母老虎以上級別的人,平時總是在生活中傷害到家人和朋友。

這樣的課程可能會令有些同修覺得不那麼歡喜,那為什麼我還要講?因為學佛就是為了要離苦得樂。如果大家不懂這些事情,就會繼續為自己和別人製造痛苦。地獄在哪裡?就在你們自己的行為裡,如果你覺得這一生苦多於樂,那就猶如活在人間地獄裡。

今天我教大家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就是為了讓大家時時觀察著自己究竟是創造了天堂還是製造了地獄。一切起心動念,都應該發自慈悲之心。希望大家從對家人開始做起,你們的家庭幸福了,我就很開心了。讓眾生離苦得樂正是佛陀的願望,藥師佛的十二個願望,也都是為了讓人類大眾在所有方面都活得好,而那也正是我的願望。

什麼是成佛呢?成佛並非像支火箭一樣瞬間衝上天去,那是錯誤的想像。佛字怎麼寫?佛字的左側是「人」;右側的「弗」字則如同經過曲折的九九八十一難,兩道筆劃通天達地,即是開悟之後無所不知、通徹道理的狀態。我們中國的佛字就是這個意思。我相信古人當初發明這個字的時候,必定是絞盡腦汁,想著這麼偉大的一個字應該怎麼寫,最後才決定了這個寫法。

佛,就是一個普通人經過並克服無數災難、障礙之後覺悟的智者。所以,一個覺悟的人就是佛。佛的偉大之處,就是從一個凡人,變成一個慈悲的、開放的、充滿著愛心的、充滿著正能量的覺悟者。雖然祂還是人,但是祂活出了和凡人完全不一樣的生命。

心中有愛便能生出方法

大家真正應該學的,是師父所講的理,而不是只學方法。必須先懂得道理,之後再自己去琢磨出具體的做法。光是死板地學方法,很容易出錯,大家應該理法並重地往前走。比如說,念佛是「法」,但是,若只知道念佛而不懂道理,雖然不會白念,也一樣會受益,但是還是會做錯事,這就是我之所以要告訴大家這些「理」的原因。

我希望大家學到的「理」更多、更重一些,之後一邊理解這些道理,一邊抽空修法,這樣才能真正將智慧和自己的生命融為一體,才能變成一個有智慧的人,成為一個能帶給別人陽光、快樂、希望的人。真正的布施,不一定是給了多少錢,如果一個人什麼都沒有,卻能夠帶給別人希望,這樣的人便堪稱為神聖。能布施給人希望的人,就可以稱為神聖的人。怎樣開始布施呢?可以先從讚美開始。

再次提醒和糾正大家,不要盲目地學習一些招式或方法,一定要聽懂,並且抽空慢慢思考師父所講的道理是什麼。一旦把道理弄明白了,很多方法便會自動生出來。表達對家人的愛是不需要人教的,關鍵在於心中是否有愛。比如我曾舉過一個男生為女朋友啃蘋果皮的例子,他既沒見過他爸爸為他媽媽這樣啃掉蘋果皮,也沒人教他,那是因為愛而自然生發出的方法。

只要心中有愛,我們就會有方法;只要心中有慈悲,自然也就有方法。大家不要抓住我所教的某個方法,只照著方法去做卻沒有慈悲心,甚至心中只想著要獲得某種回報,那是不正確的。佛弟子只講付出、布施,不圖回報。

一切事物皆來自最初的一念

參加這次課程,大家應該學了很多東西。我在這次課程中,講了幾乎過去所有課程都沒有教過的比較深刻的心靈境界的內容,因為真的是和大家有緣。我也很感恩大家,正因為有緣,讓我有機會將我所理解的佛法傳遞給大家。真誠地希望大家能夠將這些內容消化掉,使它成為你們自己的精神養分,這才是我真正期望的。也期望大家從今天開始都能變成菩薩。聽我這麼一說,可能有人會說,「哇,我能成為菩薩嗎?」你就假想自己可能是菩薩,一定要去這樣想、這樣做,才能越來越慈悲,越來越智慧,越來越美,乃至慢慢變成菩薩。

人會因為有能力而變美,更會因為慈悲而變得更美。一旦有了慈悲,你的眼神所散放出來的便會是五彩的光芒,讓別人看了感到歡喜、樂意與你接近。相反地,當一個人殺氣重重的時候,眼睛放出來的便是如同刀鋒、刀刃一般的森然寒氣。一個慈悲的人的眼光、眼神,和普通人的眼神是不一樣的,他所散放出的魅力也是無限的。希望大家真正擁有如同菩薩那麼慈悲的美,希望慈悲之花能在每個人的人生之中綻放。

早晨在上課前,我寫了一把扇子的扇面,這是寫給我們這個班上的同修的。我所寫的內容是「從於本因地,皆以智慧覺」。「從於本因地」指的是一切事物的源頭,都來自於起心動念那一剎那所產生的感覺和認知。如果這個認知基礎是慈悲的、善良的、包含三種光明(編註:身光明、心光明、識光明)的,才能夠產生智慧和覺悟。相反地,如果從起心動念開始就是錯的,後面就不可能獲得智慧和覺悟。所以,要想覺悟,便要從起心動念的那一個念頭開始。

「從於本因地,皆以智慧覺」這個句子出自《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也就是《圓覺經》當中的法偈。這正是我希望這個班上的同修都去思考和究竟的內容,也是我後兩三天所講的內容的總和。

謝謝大家,也謝謝上課期間為大家服務的所有同修和弟子們,感謝大家的付出。你們在這裡為大家服務,所獲得的功德是巨大的,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