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語】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未來更順遂、更精彩、更富貴,然而,人生沒有絕對平坦的路,總是會經歷崎嶇、起伏。

金菩提宗師說:「命運學是一個大學科,有著自己的規律。」如何掌握命運的規律呢?金菩提宗師講述了宋朝歷代帝王的興衰歷史,引領我們從帝王將相的治國之道中,觀察、總結出命運的規律,幫助我們找到自己的命運密碼,創造美好的未來。

【你將獲得】

  • 真命天子: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的故事   
  • 趙匡胤稱帝前的三個傳說
  • 領導者的智慧:和平的兵權轉移
  • 無解的謎題:趙匡胤之死
  • 誰導致了靖康之難?
  • 帝都南遷、宋高宗趙構當政的歷史  
  • 岳飛既死、南宋氣數將盡的歷史
  • 政權回歸、趙匡胤子孫再次稱帝的歷史
  • 從南宋歷代帝王的名字看命運的定數 
  • 陳摶老祖的十二字預言  
  • 怎樣治理天下才是王道  

【精選禪語】

當帝王有了慈悲、愛眾生的心態,才能將整個江山管理好。

【文字內容】

很多人都想了解命運,幾乎每個人都想了解一下自己的命運或別人的命運。比如交男女朋友時,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所找的伴侶除了外表所看到的之外,還能更有才能、更有好運氣,將來的人生也能夠更加傑出、光彩。每個人都希望自己過得更好一些,希望自己未來的人生更精彩、更傑出、更討人喜歡、更有才能、更富貴。誰都希望未來能更好,但命運的好壞確實有點難講。

自然界的道理,就像大地的地貌特徵一樣。我們如果站在月亮的位置和高度來看地球,地球就是一個大星球,沒法看到或感受到土地表面的特徵。但是,如果我們站在距離地球約300米的高空看大地的話,就會發現大地是起起伏伏的,沒有哪個地方是絕對平整的,即使有的話,也僅僅是局部。

人生就和地球表面一樣,沒有絕對的平整、順滑。所以,「命運之說」是最難說的,即使很多研究命運的專家,都很難把握到命運的關竅到底在哪裡。雖然不容易把握,但我們通過一些故事所傳達的訊息,也能大約發現它的規律。命運是有規律的,命運學是一個大學科。

真命天子: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

我今天大概描述一下幾位宋代皇帝的生命經歷和過程,讓大家從那些皇帝的故事中,自行總結出生命的規律。在歷史中,當一個新的國家、新的政權最初出現的時候,故事通常會比較精彩。

以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為例,據《宋史》記載,他出生之時,「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體有金色,三日不變。」赤就是紅色,也就是屋子裡冒著紅光;還有一股很奇特的香味,經一整夜都未散去;此外,他身體上散發金色,歷經三日而不變。以上種種現象,也許都是很吉祥的徵兆。

後來,趙匡胤還遇到特別著名的人士給予他一些指導,比如陳摶老祖。陳摶老祖是一位修道者,他對於命相的認識和大事件的預言都是獨步天下、相當靈驗的。我們也可以稱他為最著名的預言家、一代命相大師、修道家、哲學家、思想家、文人,甚至是藝術家。

趙匡胤出生的那個時代,中國歷史上稱為「五代十國」。五代十國時期,中國分裂成若干個各自割據的政權,也有若干個國王,因為他們誰都不服誰,所以戰亂持續了逾七十年。在那個時期,有能力的人只要有機會,只要有野心,就會把前面那個較弱的國王給取代下來,由自己來當王或皇帝,這在五代十國是特別常見的事情。

就是在這個時期,陳摶老祖對趙匡胤的母親說出「誰說當今無真主,兩個天子一擔挑」這句話。至於趙匡胤的母親有沒有在意則不得而知。

長話短說。趙匡胤慢慢長大了,在長大的過程之中,他的文化、武功都練得差不多了,便辭別了父母,對父母說:「我要出去闖蕩江湖了,如果闖不成事業,我就不來了。」

畢竟他是個男子漢,不能總在家靠父母吃飯,得要自己去創造事業,所以他只帶了很少錢便離家而去。過程中他迷了路,很快就把錢花光了。因為寺廟不需付錢就可以管吃住,因此他只能寄身到一座廟裡去。

廟裡的方丈和他聊過天,對他說:「年輕施主儀表堂堂,未來必是人中龍鳳。」今天,大家可以隨意開玩笑稱某個人是龍,在古代的中國卻是不可以的,他這句話可是冒著被砍頭的風險說的。方丈接著說:「你我相識也是緣分,老僧給你指點一個方向,再給你湊些盤纏,我知道你身上已經沒有錢了。」接著從廟裡湊了一些值錢的、能換食物的東西給他,之後對他說:「你一路往北走。」第二天,趙匡胤就往北走,遇到了郭威將軍,便投靠了郭威麾下。

趙匡胤稱帝前的三個傳說

那是個經常打仗的年代,趙匡胤投靠郭威之後,在一場戰役中顯露出了領兵作戰的能力,得到將軍賞識,官職從士兵一步步向上提升。

有一天,後周的皇帝柴榮在一個箱子裡頭莫名其妙地摸出一個木牌來,木牌上寫著「點檢做天子」。身為天子,他看了之後覺得挺生氣、挺不舒服,心裡也挺酸的。由於擔心點檢篡位,於是馬上開除了當時御林軍的總指揮官,也就是殿前都點檢張永德。開除了張永德後,總得換另一個人來做。也許是天意吧,找來找去,找了既有點聰明又比較老實的趙匡胤,讓他來做殿前都點檢。結果點檢剛換了不久,柴榮便去世了,由他的兒子柴宗訓繼位,當時柴宗訓只有7歲。

在五代十國征戰不休的環境當中,有能力的男人才是強者。像柴宗訓這樣一個七歲的小皇帝,根本沒人服氣,也當然會有人生起「把他換了算了」的念頭,這是當時的社會環境所致。

根據傳說,在趙匡胤領兵作戰及即位稱帝的過程中,陳摶老祖的徒弟,也就是人稱「苗半仙」的苗訓,曾擔任趙匡胤的軍師,從中幫忙出謀劃策。主因是苗訓覺得趙匡胤這個人身上的氣場及其命運,就是統治天下的天子之相,因此樂意幫助他,扶持他成為新皇帝。

有一天,趙匡胤的大軍在陳橋驛遇到了「天狗食日」,也就是現代人所說的「日全食」天象。苗半仙說了一句:「一日克一日,點檢 做天子。」

過去的人認為,當天上出現「日全食」的時候,便會出現更換國君或改朝換代之類的大事。果然,有一天,趙匡胤在部下的起鬨下喝了很多酒。在他喝得暈乎乎的時候,部下們拿了一件只有皇帝才能穿的明黃色衣服披在他身上,並且馬上跪下對著他禮拜,口呼天子、萬歲。意思就是認他為真命天子了。

領導者的智慧,和平的兵權轉移

在「黃袍加身」後,趙匡胤兵不血刃,也就是一個人都沒有殺,就回到京城奪下皇權。他先是進入宮殿裡對小皇帝說:「你若不交出皇位,可能連命都保不住了。」這番話把當時才7歲的柴宗訓嚇得幾乎尿褲子,連忙說:「我只要能活命就可以了。」

趙匡胤奪取天下成了天子之後,他的官兵以刀槍脅迫朝廷中的文臣,對文臣們說:「只要遵從新的天子,就可以繼續做官;若是不從,當場問斬。」為了看到隔天的日出,所以大家都遵從了。

就這樣,天下變了,新的國家建立了。這個新的國家命名為「宋」,這就是大宋帝國的起源。當然,趙匡胤理所應當地成為宋朝的第一代皇帝,史上稱其為「宋太祖」。

宋太祖這位皇帝的確挺有皇帝相的。我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雖然是一個將軍、一個武官,可是他擁有非常好的管理、創意和策劃能力。比如,他收服天下之後的第一招,就是先把藩鎮割據的局面給改變了。他之所以要這樣做,是因為各藩鎮擁有獨立的軍隊指揮權,各自擁兵自重,導致君弱臣強的局面,當皇帝氣數弱的時候,就容易被他們一舉推翻、自立為王。

有時候,做大事未必需要驚天動地,為了解決弊端,他運用了一個叫作「杯酒釋兵權」的和平方法,便四兩撥千斤地把各藩鎮的兵權給收回來了。首先,他邀集所有手握兵權的重要將領一起喝酒,喝到一定程度之後,他就對大家說:「其實我最近身體不好。」大家聽了之後自然紛紛關心地詢問他為什麼身體不好 。

他便接著說:「因為我每天晚上都睡不著覺。」

將領們紛紛安慰他說:「您貴為天子,宮殿周圍都有重軍把守,將您保護得非常安全,您就放心地睡吧!」

趙匡胤說:「我不是為這個事煩心。你們看,前面一位周恭帝便是因為我手握兵權而將他逼退的。所以我特別擔心,萬一你們之中有人半夜突然心血來潮,把我綁起來之後逼我退位,逼宮的那人又成了皇帝,天下豈不是又要大亂?我是為了這件事失眠。」

大家一聽就都明白了他的意思。第二天,所有領兵的將領各自寫了辭職信,都把兵符交出來了;辭職信的內容五花八門,如「對不起聖上,我最近身體不太好……」、「對不起聖上,我爺爺死了7年,我家丁憂(編註:古時稱遭逢父母或祖父母之喪為丁憂),到墳上去守孝了。」就是找各種理由辭去軍官職位了。

趙匡胤只利用了喝一杯酒的工夫,就把兵權全部收回來了。過去的皇帝若要收回兵權,尤其是要把十幾個大將軍的兵權全部拿回來的話,一旦遇上將領反抗,起兵叛變,得死很多人。趙匡胤只用了幾壺酒,一個晚上就搞妥了。

除此之外,趙匡胤也進行了很多改革,目的都是為了讓人民安居樂業。他看盡了五代十國這幾十年來的戰亂,整個世界猶如一座戰場,戰爭沒有一刻止息。很多年輕男人戰死沙場,導致農村裡頭男丁稀少,老百姓窮得叮噹響。當然,我相信,陳摶老祖應該也為他做了一些心靈上的輔導,對他造成一些影響,所以,不論在國家的管理或自己的內心,他都能夠慈悲為懷,以慈悲仁義之心去治理大宋王朝。

趙匡胤之死,無解的謎題

到了他49歲的時候,有一天晚上,宮廷裡頭發生了一件至今也說不清的事情:他的弟弟趙光義奉詔進入皇宮,哥倆在一個房子裡頭徹夜長談。過程中發生了什麼?誰也不知道,只知道趙匡胤在半夜裡去世了。第二天早晨,趙光義向大臣們宣布哥哥趙匡胤因得了急症去世了,去世前委任他接班做皇帝,因此他依據哥哥的囑託繼承皇位。就在趙匡胤執政十六年後,政權轉移,改由他弟弟趙光義執政。

趙光義文治有為,但在對外用兵打仗上沒什麼功績,不過他對百姓是不錯的。他在位二十一年的過程之中,逼迫趙匡胤的次子自刎去世,趙匡胤四子也因不明原因暴斃,此外還有一些對他的皇位產生威脅的人也莫名其妙地去世了。

誰導致了靖康之難?

趙光義的兒子、孫子、重孫分別接班做了幾任皇帝,一百多年便過去了。到了第八代皇帝宋徽宗的時候,金國攻打北宋。宋徽宗眼見敵人大軍壓境,他當不了家,覺得皇帝沒法當了。因為心理上實在承受不了壓力,他竟然辭去帝位,把這個爛攤子扔給他的親兒子趙桓,強行禪讓(編註:將帝王之位讓給賢能者),讓趙桓繼承他的帝位。

宋徽宗是一位天生的藝術家,但是他真的不太適合做皇帝。很多藝術家擅長畫畫、唱歌,但若要他管理一個團體,還真的不行。相反地,很多人管理能力很強,但若要他唱歌、跳舞,也會跳得特別難看,唱得特別難聽。每個人各有天命,這也是一個命相的概念。

言歸正傳,宋徽宗禪讓之後雲遊去了,等他回來之後,敵人又來了,這次甚至把他和他兒子宋欽宗爺倆、眾多後宮妃嬪、朝廷重臣一起抓走了。宋徽宗真是一個天生多才多藝的藝術家,從被抓走當俘虜的這一路上,到關押的地方,一直到死,還作了許多詩。不過,他這個時候所寫的詩大都表達著悔意。透過詩,他對於自己一生鑽研藝術、和金國結成「海上之盟」、用金錢買平安(編註:向遼、金兩國繳納歲幣,以換得不進犯北宋的承諾)等作為,表達出感慨和後悔之意。

在宋徽宗即位之前的140年間,其實宋朝治理得還算不錯,尤其是第一代皇帝趙匡胤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有了很好的開端。不過,在「杯酒釋兵權」之後,北宋採取了崇文抑武的政策,後代皇帝也順著這樣的政策治理國家,對內減少藩鎮割據,對外卻逐漸失去自保能力。為了減少戰爭、盡量不打仗,甚至向外族繳納歲幣,花錢買平安。宋朝倡導文化、經濟、精神、藝術、科學、民生方面的發展,崇尚文化,追求平安、快樂的生活方式,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國富民強。直到徽、欽二宗,終因積弱不振而滅國。

帝都南遷,宋高宗趙構當政

前面所說的那一段歷史是「北宋時期」,北宋時期建都於中國的北方,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開封市,屬於北方黃河流域。在北宋亡國後,接下來的一位皇帝仍然是趙家的後人,即是宋徽宗的第九個兒子趙構。宋高宗趙構建都於長江以南的杭州,成為新時期的皇帝,中國歷史上稱這個時期為南宋。

南宋王朝仍然屬於宋朝,延用「宋」的國號,繼續往下傳承。趙構是一個挺有爭議的皇帝,歷史上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尤其在斬殺岳飛一事上,有許多人認為他比一般皇帝更糊塗一些。

一開始,趙構當皇帝確實當得不自在,也不知道怎麼當;其次,在靖康之難中,他也確實受到驚嚇。那時他的年齡才二十多歲,沒見過什麼世面,再加上北方的半壁江山、許多金銀財寶、人才、軍隊都沒有了,如果不是長江擋著,可能連他的命也沒了,難免讓他有點發懵(編註:糊塗、不知所措)。

雖然宋朝失去半壁江山,偏安江南,可是,因為之前宋代對百姓還是很有恩澤的,所以百姓和軍官之中不乏熱愛國家的人,其中最著名的一位,也是很多華人至今都知道的一位大將軍就是岳飛。岳飛是主戰派的將軍,主張力抗金國,收復失土;其次,岳飛還主張要想方設法將金國擄走的兩位皇帝救回來。

岳飛既死,南宋氣數將盡

每當岳飛聯合一群忠誠的官員向宋高宗力諫,希望能營救徽宗、欽宗兩位皇帝回京時,趙構總是不吭聲。其實他心裡想的是:他們一旦回來之後,我趙構算什麼?我還能保住皇位嗎?這一點連他也想不清楚。想不清楚就裝傻,一直拖著,直拖到徽宗死在敵人關押的地方,也就是現在的黑龍江依蘭縣之後,再把他的棺木接回來。回來後修個墳墓下葬就可以了,這樣就沒人和他爭皇權了,結果就是這樣的。

宋高宗是主和派,認為只要按時向外族繳納歲幣,就能保持和平;忠誠的大將軍岳飛偏偏是個主戰派。因為主張不同,再加上秦檜等奸臣的搗鼓(編註:擺弄、玩弄)、陷害,最後趙構終於下令殺死岳飛。

我覺得除了以上的理由之外,趙構殺死岳飛這樣一個能征善戰的將軍是另有原因的。大家想想,這樣一位能保護國家的大將軍,皇帝為什麼忍心殺他呢?因為他總提出要將兩位老皇帝接回來,讓趙構心裡不舒服。在這個前提下,正好又有秦檜這個奸臣總想掃除岳飛這個障礙,好讓皇帝執行自己的策略,因此形成了誅殺岳飛的原因。

秦檜的策略是什麼呢?首先,秦檜見了金國的使臣是跪下來講話的,他甚至想說服皇帝捨棄宋朝這個國號與主權,使宋朝成為金國的屬地。秦檜就是這麼一個人。從一個國家的角度來看,秦檜無異於一個奸臣,讓他當丞相真的不太合適,也太軟弱了。當然,得視大家用什麼角度來理解這件事,如果從百姓的角度來看,一旦捨棄了國家主權和國號之後,就可以避免打仗,使百姓安居樂業,這倒也不失為一個方法。

政權回歸,趙匡胤子孫再次稱帝

宋高宗趙構在晚年時期做了個夢,夢到他的祖先,也就是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趙匡胤在夢中對他講了當年趙光義如何殺了自己奪取皇位(編註:史稱「燭影斧聲」或「斧聲燭影」),並且表示,目前趙構的這個皇位正是他的老祖宗趙光義搶來的,該是還給趙匡胤這一系血脈的時候了。

由於趙構唯一的兒子早夭,後繼無人,所以在做了這個夢之後,他就把皇位禪讓給趙匡胤的七世孫,也就是大宋王朝第十一代、南宋第二代皇帝趙昚(編註:音同「慎」)。趙昚就是趙匡胤皇帝正宗的第七代嫡孫,是他這個血脈裡傳承下來的後人。

皇權旁落了186年之後,總算又繞回來了。而且這一傳下來,就一直傳到整個宋王朝全部結束為止。宋朝正式登基的皇帝一共有十八位,一共傳承十八代。有趣的是,在這十八代皇帝當中,趙匡胤、趙光義兄弟倆各傳了九代皇位,加起來就是十八代。

「名名」中自有定數

這讓我想起另外一個巧合,第一代皇帝趙匡胤在家裡的小名叫九重。中文的「九重」,也可以理解為「雙九」,兩個九,與兄弟倆各傳了九代皇位不謀而合。依據《易經》對數字的解釋,在一、三、五、七、九等「陽數」中,九最高,五居正中,所以,九五並稱即象徵帝王位居正中至高的權威。因此,中國古代稱皇帝叫「九五之尊」。

以測字(編註:一種透過文字占卜的方法)來看趙匡胤的「匡」字,如果右邊多加一豎、王字再加一點,就是國(編註:国,國的簡寫)。可是匡字裡頭有一個王,即為王者,王者身邊少了一豎,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他的天下少了一塊,所以他失去了北宋,長江以北的江山被金國給佔領了;甚至還有兩個皇帝遭金國擄走了。我們也可以在匡的旁邊加上一個言,就是「誆」,誆的意思是被騙或者不正當地失去,所以他失去了生命與江山。

第二個皇帝叫趙光義。這個名字顯然不是將「義」放大;而是沒有情義,所以是「光」義。

與名字相關的,還有以下南宋的四位皇帝與滅國的巧合。南宋倒數第四個皇帝為宋度宗,他的名字叫作「趙禥(編註:音同「其」)」;倒數第三個皇帝叫作趙㬎(編註:音同「顯」);倒數第二個叫作趙昰(編註:音同「夏」);最後一個叫作趙昺(編註:音同「丙」)。合起來就是禥、㬎、昰、昺,這四個字的諧音是「欺先下病」。「欺」是被欺負的意思;「下」,是國運往下走;病,病入膏肓則止。

在南宋的歷代帝王當中,有一半的人名字當中都帶有「日」字。那是因為人離了太陽是不能存活的,所以皇家在命名時,希望天子猶如太陽和光明一樣普照眾生,就是「我是天子」之意。當職位達到這樣一個高度的時候,他們也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和命運、職位是相吻合的,所以通常皇帝的名字是既複雜又高貴。巧合吧?所以命運好神奇啊!有時既是天意,又是人為,又有那麼多巧合,真是有意思。

陳摶老祖的十二字預言

再說回趙匡胤。趙匡胤剛剛做皇帝之後,問陳摶老祖能不能給他一些指示。陳摶老祖囑咐了「一汴二杭三閩四廣」八個字。  

趙匡胤問:「這是啥意思啊?」

陳摶老祖說:「我已經洩露天機了。這是未來的預言,若你悟不到就悟不到吧。至於其他的,天機不可洩露。」

趙匡胤說:「能不能再指點指點呢?」

陳摶老祖於是再指點他「逢厓則止」四個字。連同上面的八個字,陳摶老祖有關大宋王朝氣數(編註:命運,或指冥冥之中已定的運數)的預言,一共說了這十二個字。

「一汴」是什麼?即是北宋的首都汴梁,也就是現在的開封。靖康之難後,金國佔領了北方,宋高宗退到臨安並於此建都,那就是現今的杭州,所以稱為「二杭」。1276年,臨安再度陷落,落於元軍之手,宋朝的殘餘勢力再往南逃,逃到現在的福建,在福州擁立益王趙昰為帝,這就是「三閩」。接下來,元軍順著海路繼續往南追,於是他們再次往南逃,1278年,在趙昰亡故後,立趙昺為帝,移駐厓山,也就是如今的廣東省新會縣,這就是「四廣」。

決定宋朝滅亡的最後一戰稱為「厓門海戰」。當時,最後一個皇帝趙昺的船隊在海上與元軍交戰,眼見無法脫逃,又不願受辱,於是丞相陸秀夫便背著七歲的趙昺跳海殉國了。至於倒數第三個皇帝趙㬎,則是在1274年三歲時登基,17歲被迫在西藏出家,53歲時,因為寫 下一首思念家國的詩,遭元英宗下令賜死於河西。

說起「厓門海戰」之慘烈,在最後一個小皇帝被陸秀夫背著跳海而亡的時候,許多後宮妃嬪和大臣也相繼跳海自殺。根據《續資治通鑑》記載,當時的海面浮屍超過十萬人,整個海面上全部是屍體,多麼慘烈的一個場面。

可以想像在改朝換代的大時刻,必然是非常驚心動魄的。面對如此冰冷、血腥的場面,在場的人恐怕有淚都流不出了。這就是大宋王朝宏觀的歷史。綜觀宋朝這最後一戰,又應了陳摶老祖「遇厓則止」的預言。在厓門海戰之後,宋朝滅亡了,元朝繼之而起。

旁白:

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宋朝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經18帝,於1279年滅亡,歷時319年。

宋朝對外軍事積弱不振,對鄰國納歲幣以求和平,但其社會經濟的繁榮卻遠超盛唐。因推廣早熟、耐旱的占城稻,糧食不虞匱乏,使得人口迅速增長,從980年的3710萬增至1124年的一億兩千六百萬。西方與日本史學界都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時代。

正如著名國學大師陳寅恪所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宋朝歷代帝王究竟秉持怎樣的治國理念,才能有如此的發展?這得從宋太祖趙匡胤留給後繼之君的一塊誓碑說起。

據說,宋太祖曾留下一塊誓碑,若此誓碑是真的,從中便能看出宋太祖的精神境界。這一塊大石碑,大概一米多寬(編註:《避暑漫抄》上說,誓碑高七、八尺,闊四尺餘,宋朝的一尺約為31.68公分,因此其寬度約為130公分),高約2.5米。這塊大石碑就放在太廟寢殿的一個夾室之中,平常蓋上一塊銷金黃幔,等於給這個碑罩上一個保護套。這就是太祖「誓碑」。

太祖誓碑上一共有三條內容,一直都只有繼位之帝王可見,從未公諸於世,直到宋朝被金國打敗之後,碑文的內容才流傳出來。這三條內容分別如下:

第一條,一定要非常善待後周柴氏家族的後人,如果他們犯了罪,不得施加刑罰;即使犯了謀逆大罪,也只能在獄中賜死,不得在人潮眾多的集市上執行死刑,也不可以誅連其家族的其他成員。

第二條是,不得濫殺朝中官員和上書提出國政諫言的人。意思是不要隨便找個理由就把朝廷命官給殺了。說到這個,對歷史知道得少的人可能會說「這有什麼了不起的?」大家只要看看各朝各代的歷史就知道了,有幾個官員能善終的?若不是被皇帝給殺了,就是被一些奸臣陷害而死,大多都不得善終。有多少人年輕時意氣風發、才高八斗,老的時候卻遭抄家問斬,甚至誅滅三族、誅滅九族的多了!

古代有很多當官的人不得善終,能夠善始善終的高官不多。就是因為深知這一點,所以趙匡胤訓示在他之後繼位的各代皇帝,不准殺朝廷大臣、不能隨便濫殺向皇帝提出諫言的人。不論是平民百姓也好、書生也好,若是對國家的政策覺得有些疑惑或建議,即使說話挺難聽,甚至批評皇帝所頒布的新法律是錯的、是對天下蒼生不負責任的,都沒關係,堅決不能殺。

以仁慈之心治理天下才是王道

為啥呀?首先,我相信趙匡胤內心是和平善良的;第二,他可能受到當時佛教慈悲精神的指導和影響;還有,他應該受到陳摶老祖這位大師很大的影響和指導。在中國,研究天道的人,通常都有「上天有好生之德」的思想。既成為皇帝、成為人民的最高統治者,一定要有愛蒼生的心,才配當天子,否則就是昏君暴君。

在真正學得對於天道的認識之後,皇帝才有了治國的宗旨,進而約束自己和後代接班的皇帝們,依循既定的宗旨去管理國家。我相信趙匡胤是注重「以仁慈治天下,以善心對百姓」的。他希望通過這種治理方式,讓當時的中國人民過上好日子。這是北宋政府一直以來的政策。

當時,宋朝那些皇帝們面對平息內亂、抵制外來侵略等諸多難題,同時還要管理好國家,這個家確實不好當,難免要到處求醫問藥、求高人指點。就如戰國時期那些帝王那樣求賢若渴,又像在大夏天時既累又熱,一心想找到涼水和西瓜消暑的渴望心情。

其實,在宋朝之前的五代十國也是這個樣子的。那時天天發生戰亂,所以為王者治理國家是很困難的。一聽說某位高人擁有什麼過人之處,便趕快前去請教。

依據《宋史.陳摶傳》的記載,後周世宗把陳摶請到皇宮裡來,請教他「點石成金銀」的法術。當時因為沒錢打仗,所以後周世宗柴榮請教他說:「聽說你有把鐵變成金銀的本事,能不能請你把這些鐵變成金銀,好讓我有錢打仗並且供老百姓吃飯。」

陳摶老祖說:「您貴為四海之主,應該致力於治國,好讓眾生有飯吃,怎麼能留意起『點鐵成金銀』這種黃白之術,要我這樣一個修道人用民間的方術來解決大眾的疾苦問題呢?」

言下之意,就是一個帝王一心想用這些招術是錯誤的。作為一國之君,一定要有正確的治國方略,而且是可以公開於天下的治國方略,而不是這種秘密的法術。

什麼是大的治國方略呢?那就是以民生、慈悲為本,懷著慈悲仁愛之心,將眾生當作自己的父母兒女來對待。唯有以懷柔之心面對天下,愛一切眾生,才能將國家治理好。

就這一點來說,我們能看得出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所寫的那一塊誓碑的三條內容總結得多好。他可能是因為得到了陳摶老祖的警示和教化,所以擁有很多其他朝代皇帝所沒有的慈悲和寬容。他所施行的治國手段和做法,有很多都是為了不讓國家再次發生戰爭。唯有不發生戰爭,老百姓才能過上好日子,所以,「太祖誓碑」的內容總結得非常好。

有了慈悲、愛眾生的心態,才能將整個大宋江山管理好。因此,在宋朝時期,除了對外的軍事防禦差一些之外,不論是文化、科技、宗教、藝術等各方面都非常好。

通過歷史,我們應該去思考、觀察、總結出命運的亮點。比如說這些皇帝的出生年月日、名字、他父親的名字,甚至他的生活習慣、他從小所忌諱的東西等等,都和他的命運息息相關。我想,大家今天已經總結出更多結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