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巴,本名塔瑪旺秋,法名確吉洛卓,即法智的意思。馬爾巴為藏傳佛教噶舉派(白教)的奠基人。他曾三次赴印度求法,將可令人即身成就的大手印1佛法及金剛乘傳入西藏;同時翻譯、校正了大量梵文經藏,是藏傳佛教著名的譯經大師。

  • 註1:藏密所言大手印,屬無上瑜伽部法,是密宗所修的最高的一種密法,也是最難修持的密法。通過修此密法,可達到即身成佛的狀態。
藏傳佛教噶舉派馬爾巴畫像
圖片來源於網路

少時頑劣,對佛法興趣濃厚

公元1012年,馬爾巴出生在西藏南部的一個富農家庭。他自幼聰慧,但性情頑劣。其父怕難以管教,觀察其學習志趣,認為他如果學習佛法,或許會成為法門棟樑,光宗耀祖。父親的想法正合馬爾巴的心意,於是馬爾巴在12歲時開始學習佛法。15歲時,又師從卓彌譯師學習梵語與印度語。不出3年,馬爾巴就學會了梵文,但想學習更深的密法卻無處可得。馬爾巴心想,凡殊勝密法皆從印度而來,若親自到印度拜師求法,一定會大有收穫。

西藏羊卓雍湖風光
西藏南部 | 圖片:knight weixin @ Unsplash

變賣家產,赴天竺拜師求法

下定決心後,馬爾巴不顧家人反對,將自己的那份家產全部變賣成黃金,啟程前往印度。期間,在途經尼泊爾時,馬爾巴得知印度有位名叫那若巴2的大成就者,頓時心生敬慕,決意前往求法。經歷千辛萬苦後,馬爾巴終於得見那若巴大師,並有幸成為了他的心傳弟子,學到了許多秘密法要。其後,經那若巴大師介紹,馬爾巴又陸續求教於智藏、寂賢、彌勒巴等百餘位大師,獲得諸多密法教授和灌頂加持。就這樣,馬爾巴在印度虔心求法,共歷時12年。

  • 註2:那若巴是著名及尊貴的印度大成就者,也是大手印及密續持有者。他將大手印及密續法教傳授給馬爾巴,是馬爾巴的上師。
洛杉磯縣立藝術博物館收藏的那若巴大師像
那若巴大師像 | 圖片:洛杉磯縣立藝術博物館 (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授徒譯經,為弘法孜孜不倦

從印度返藏後,馬爾巴在家鄉洛札定居,修建了洛卓沃龍寺和一座莊園,在經商和務農的同時授徒譯經。期間,因翻譯了大量從印度帶回的梵文密宗經文,馬爾巴逐漸以一名譯師聞名。其後,為了夯實所學,把更殊勝的佛法傳入西藏,馬爾巴再次變賣全部家產赴印度求法,一走又是6年。

兩次求法後,馬爾巴領悟了更多的教法精髓,聲譽越來越大。由於所傳的佛法殊勝精妙,慕名求法者眾多。據記載,當時的洛卓沃龍寺僧眾同一時間於山洞閉關或於樹蔭下禪修者超過500人,實修的教風非常興盛。

馬爾巴為了授徒傳法,總是盡心竭力,不畏任何困難。晚年,為了參透一種名為「拙火定」的重要教法,馬爾巴不顧年事已高和路途艱難,再次長途跋涉到印度求法。這種孜孜不倦、為法忘軀的求法精神十分令人感動。

西藏洛卓沃龍寺
圖片來源於網路

弟子無數,成為噶舉派初祖

馬爾巴一生沒有出家,但佛學成就巨大,門下弟子眾多。他所傳的教法注重師徒間的口傳,以實修密宗「大手印」為主,即透過佛親口所授的密法教義來見證本來心性,是一種極為殊勝的即身成就之妙法。後來,這種教法被後世弟子發展為塔波噶舉(或譯為達波噶舉)派3,馬爾巴被尊為該派的第一代祖師。

  • 註3:「噶舉」藏語意為「口傳」,因該派祖師多穿白色僧衣修行,所以也俗稱白教。
馬爾巴確吉洛卓唐卡
馬爾巴尊者 | 圖片:drukpachoegon.org

馬爾巴是個嚴謹的老師,不但以狂戾的脾氣出名,又以寬宏大量和幽默而著稱。他三次赴印度求法,身背行李,穿過蛇林沙漠、毒水河,13次險些喪命,但他仍不悔不怯,最終把無上密法帶回西藏,成就了無數佛教大德。在他的弟子中,著名的有哦秋多傑、梅通千波、楚敦旺給多傑和密勒日巴,號稱「四大柱」,其中又以密勒日巴最為出色。這些弟子皆弘化一方,使得由馬爾巴發展起來的塔波噶舉派成為了藏傳佛教後弘期4極為重要的一個教派。

  • 註4:藏史學家把從松贊干布興佛到朗達瑪滅佛的二百年間稱為西藏佛教發展史上的「前弘期」;八思巴統一全藏後,佛教東山再起,寺廟恢復,香火旺盛,藏史學家把這個時期稱為佛教的「後弘期」。
馬爾巴尊者像
馬爾巴尊者像 | 圖片:Walter Arader
馬爾巴(左) 密勒日巴(右)
馬爾巴(左) 密勒日巴(右) | 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