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語】
你曾因為某人長相好看而主動伸出援手嗎?
你曾因為某人背景雄厚而予以幫助嗎?
你曾因為幫了人卻沒有得到任何回饋而感到失落或後悔嗎?
金菩提宗師說:「在幫人的時候,不要因為對方的身分與背景來幫,也不要因為對方的長相來幫……。」那麼,到底應該以什麼樣的心來幫助他人呢?
金菩提宗師以「飯店服務生躍身成為酒店總經理」的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需要幫助的人時,什麼樣的心態和行為才是正確的。
【你將獲得】
- 因善行得善果的故事
- 了解聰明、智慧、慈悲之間的關係
- 正確幫人的智慧
【精選禪語】
- 一個看似順手拈來的善行,能在關鍵時候釋放出善的能量,甚至帶來巨大的善果。
- 聰明和智慧有差別,智慧和慈悲有差距。
【文字内容】
之前我曾為大家介紹過一個小伙子的故事。他在紐約的一家大酒店擔任服務生,有一天,天空正下著特別大的雨,行路困難。因為雨太大了,所以大家都住進酒店裡避雨了。到了半夜,酒店都住滿了,客滿為患,很多人都在尋找床位,但卻沒有床位。到了半夜,有一對老夫妻,冒著大雨走進酒店,對著服務生說:「還有沒有房間?能不能給我們開一個房間?」
服務生說:「先生,抱歉,真的沒有空房了。」
老先生說:「沒有房間怎麼辦呢?要不我們就在這大廳的凳子上過一宿吧,可以嗎?」
服務生看著這一對比自己父親年齡還大的老夫婦,覺得他們挺可憐的。於是想了一會兒之後說:「真的沒有房間了。要不這麼著,你們要是不嫌棄的話,就 睡我個人的那個小屋吧,只是床小了些,你們能不能湊合一下?」
老爺子心疼老伴兒,心想別讓老伴兒給凍病了,於是說:「可以!可以!只要有個屋子就可以了。」老兩口就在那裡住了一宿。
兩年後,這位服務生收到一封信和一張前往紐約的單程票。信中提到當年那個風雨之夜接受他招待的往事,並邀請他前往紐約一遊。當他前往紐約後,見到了威廉·華爾道夫·亞斯特(William Waldorf Astor)先生,也就是當時很有名的一個大富翁。這才發現,這個老先生和他的妻子,就是他曾服務過的那一對老夫婦。結果,亞斯特先生竟將他所創立的華爾道夫酒店的管理權交給了這個小伙子。
事實上,這小伙子不一定會管理,但是他有一個善良慈悲的心──一個能夠體貼入微照顧人的慈悲心。經營酒店所需要的不正是這種特質嗎?有多少酒店因為服務不周而賠錢。想想一座酒店從建造到裝潢,花了那麼多錢,再加上雇用那麼多人,每天的開銷都很大,如果服務不周到、不能夠體貼入微地顧及客人的需要,很容易就會賠錢。後來,這位小伙子成為華爾道夫酒店的總經理,身價相當於當年的億萬富翁。
一個看似順手拈來的善行,在關鍵的時候釋放善的能量,乃至引起這麼巨大的果報。這叫善有善報,多麼令人感動啊!我們用善心去面對世界,面對需要幫助的人的時候,首先要能感動自己。
我們在學習慈悲的過程中,常常會在心裡糾結著:我憑什麼要幫他?我為什麼要給他錢?雖然他現在正在倒楣落魄的時候,但我為什麼要把我的房子給他住?當這些「為什麼」產生的時候,我們就會開始「衡量」,拿著一桿秤掂量著這件事能帶給自己什麼好處,一般人都會自動這麼衡量著。
很多人之所以對別人好,要嘛是因為對方長得好看,喜歡對方的長相;要嘛是因為那個人或者他爸爸有錢;要嘛他舅舅是高官或貿易部長。心想,對方向我借錢,一旦幫了對方之後,將來我有事時,可以找他,請他舅舅幫忙。一般人都會衡量著自己為什麼要幫他、是否有必要幫他、應該幫到什麼程度等等。人類做任何一個花錢的、相對重要的決定時,幾乎都會自動地這樣衡量和思考。
這麼做是對是錯呢?既沒有對也沒有錯。以人類的聰明智慧而言,一定會做各種對比、分析,這就叫邏輯思維,能這麼分析,就說明很聰明。但是聰明和智慧是有差別的,智慧和慈悲也是有差距的。請記住:聰明和智慧有差別,智慧和慈悲有差距。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智慧就是慈悲,反正只要有智慧就什麼都能做,也特別聰明。其實聰明、智慧、慈悲三者是不相等的。
我們在幫人的時候,不要因為對方的身分背景而幫;也不要因為對方的色相而幫。尤其是因為對方長得好看而幫忙的,最容易上當和失落,最終甚至發現對方的好看是化妝出來的。總之,不要因為外在的美醜而決定是否幫助對方,也不要因為對方的家庭、身分、背景而幫助對方,因為這些外在因素最終可能會讓我們感到失落,或覺得上當。
這麼說來,我們還幫不幫人呢?幫!但必須是基於慈悲、善良而幫人,而非任何外在因素。當然,在幫人之前,我們的確需要判斷對方該不該幫。在國外時,我經常在路過某些地方時看到一些遊民,但是,如果對方是一個吸毒者,一般我是不幫的。因為吸毒太傷害身體,如果給他錢,他就會拿去買毒品。除了吸毒者之外,一般只要是有困難的人,我們能幫的都要幫。
當然,如果你現在有1000塊錢家產,當看到路邊有一個要飯的人時,也不要把自己的1000塊錢都給了對方。這是一種沒有智慧的行為,也太過分了,接下來說不定你就變成另一個乞丐了,那也是不行的。這不叫慈悲,而是愚昧。布施、幫人的同時,必須衡量自己的能力,量力而為,這一點一定要注意。
除此之外,我們在幫人的時候,是要給錢,還是給予技術、知識或引導?這些都是必須注意的。當幫人幫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我們便會擁有更多智慧去判斷。在幫人的過程之中,我們會總結出經驗:首先,幫人的行為必須出於慈悲;其次,幫人時不要衡量自我的利益與得失。至於要幫到什麼程度?只要你覺得真的有幫助到對方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