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也是油画“民族化”的推动者,对当时的画坛具有重大影响。民国时期,徐悲鸿与颜文梁、林风眠、刘海粟并称为高等美术学校的“四大校长”。在20世纪的画坛,徐悲鸿与齐白石、张大千齐名。他所作的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此外,他的油画、素描、书法也都十分出色,康有为誉之为画坛奇才。

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奠基者,徐悲鴻
徐悲鸿 | 图片来源于网络

爱画成痴

1895年,徐悲鸿出生于江苏宜兴,原名徐寿康,其父为村塾教师及画师。自幼随父学习诗文书画。1912年,因父亲罹患重病,身为长子的徐寿康以17岁之龄扛起养家重担,在家乡的宜兴女子师范学校、始齐小学及彭城中学担任美术教员,并奉父命娶妻生子。后因父亲和儿子相继离世,自比为悲伤的鸿雁,故改名为悲鸿。

徐悲鴻作品《夫人像》
《夫人像》 | 图片来源:beihongchinaarts

19岁那年,徐悲鸿来到上海,因找不到工作,一年后通过自学考入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期间自修素描。之后,徐悲鸿又争取到公费留学的机会,先后赴日本、法国进修美术。留法期间,他先是在朱利安画院学习素描,后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院研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徐悲鸿爱画成痴,学习期间常常把钱用来买绘画用具和心仪的名家画作,哪怕常常三餐不继也心甘情愿。

徐悲鴻作品《奴隸與獅》
《奴隶与狮》 | 图片来源:Christie’s
徐悲鴻作品《自畫像》
《自画像》 | 图片来源:beihongchinaarts

卓越的成就与贡献

早在1923年,徐悲鸿29岁时,其油画作品《老妇》便在法国国家美术展展出,之后,他多次获邀前往比利时、布鲁塞尔、柏林、法兰克福等地举办个展,其中西交融之技法,饱受国际瞩目。

徐悲鴻作品《老婦像》
《老妇像》 | 图片来源:CAFA Art Museum

1927年,徐悲鸿学成归国。虽然当时徐悲鸿只有33岁,但是他的绘画水准已达到可与欧洲同时期的艺术家相媲美的程度。徐悲鸿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创作题材广泛,举凡人物、山水、花鸟、走兽、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徐悲鸿还常画奔马、雄狮、晨鸡等,笔触充满生机和力量,尤其他所绘的水墨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乎成了中国现代水墨画的象征和标志。

徐悲鴻作品,十二生肖畫冊節選
十二生肖画册节选 | 图片来源:Sothey’s
徐悲鴻作品《喜馬拉雅山》
《喜马拉雅山》 | 图片来源:beihongchinaarts

在水墨绘画上,徐悲鸿提倡“尽精微,致广大”及“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他推动国画改革,在国画中融入西画技法,并且十分注重作品的精神内涵。在近代国画衰颓的创作背景下,徐悲鸿不仅把西方艺术的造型结构和光线色彩融入中国画中,也在素描和油画中融入中国画的笔墨韵味,这种独特而新颖的绘画风格,显示出极高的艺术技巧和修养。

徐悲鴻作品《奔馬圖》
《奔马图》 | 图片来源:fengxuelin

归国后的徐悲鸿先后在多所艺术院校任教并担任校长。在教学上,他十分重视学生的审美观和创造力的培养,并且摒弃传统临摹古画的学习方式,以素描、写生作为学生的基础训练,建立起与西方艺术接轨的现代绘画教学体系,期许学生作画时能“形韵兼备”,成为改良中国画的典范。

徐悲鴻在書房中執筆作畫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灭的艺术魅力

1953年,徐悲鸿在北京病逝,享年58岁。徐悲鸿一生致力于绘画创作,发表作品一千二百余幅,是近代华人艺术市场中最受推崇的艺术家之一。离世后,夫人廖静文女士按照徐悲鸿的遗愿,将他的收藏品和画作全部捐献给国家,现存于徐悲鸿纪念馆中。

北京徐悲鴻紀念館外的徐悲鴻雕像
北京徐悲鸿纪念馆 |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除了捐献给国家的部分名画外,徐悲鸿还有许多画作流传于世。斯人虽已故,但其艺术魅力至今依然不减。

徐悲鴻紀念館內的多幅名畫
徐悲鸿纪念馆内的多幅名画 | 图片来源于网络